来穗创业香港青年朱龙潜:用“废热”制冷 省电又环保
语音播报

    近日,在位于广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科研大楼实验室里,该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广州亚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龙潜博士正在调试他自主研发的制冷设备。“这种新型空调是绿色节能产品,我们利用的不是压缩机,而是太阳能或各种‘废热’制冷,和传统空调相比可以省电70%左右。我们还在研发一款可以自动降温的头盔,可大大提升户外作 业人员的舒适度。”朱龙潜说。

    2018年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朱龙潜就到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利用领域,包括太阳能采集系统、吸附式制冷空调及移动蓄冷系统、热泵干燥系统、被动辐射制冷系统等。他先后参与推进技术转移及产业化项目总经费近2000万元,曾获2021年“广州市南沙区高端领军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和2022年“广州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等荣誉称号。从科研到创业,这位香港青年在广州书写了怎样的故事?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来穗科研、创业12年

    他希望把设想“变”为现实

    今年35岁的朱龙潜本、硕、博都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 2011年,还是本科生的他便经常随导师来南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做实验,而读博期间他更是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南沙。博士毕业后,他在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担任工程师,随后成长为该研究中心经理,负责管理工作以及推进新能源制冷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我现在也算是新广州人啦。”朱龙潜笑着说。

    朱龙潜回忆,第一次来南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因为研究院跟港科大在地理上很像,远离喧嚣,可以专心搞科研。”渐渐地,他就把学习重心放在香港,而工作重心放在广州。

    做新能源制冷也需要一些新能源的获得方式,例如太阳能、地热、锅炉水等。而在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四楼有一个天台,搭建了很多太阳能板,为朱龙潜团队提供了很好的配套设施。他的研究集中在应用于建筑物及工业的高能效吸附制冷系统、基于温差发电技术的燃气炊具照明与驱动系统研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块化热管理及热安全性、窗式空调系统的节能及降噪、智慧供能系统热泵机组节能关键技术研发等。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把南沙打造成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朱龙潜看到这一消息时,激动地在朋友圈里和好友们分享。他表示,在南沙,他见证了各项配套的日臻完善。“不知不觉,广州南沙似乎已成了理工青年的聚集地,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留下来。所以当吸收的知识更多了以后,我也希望把自己想到的一些东西转变为现实,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推进技术转移及产业化

    创业大赛获奖后成立公司

    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科研工作者,2011年至今,朱龙潜从参与科研到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推进新能源的技术转移及产业化工作,他曾参与多个科技资助项目以及商业项目,如黄埔区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的基础与应用基础项目、广州市对外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香港创新及科技项目等,总项目经费近2000万元,并拥有具产业化前景的技术专利20余项,在诸多知名国际期刊中发表论文10余篇。

    “我在广州的创业契机,始于2018年港科大的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朱龙潜告诉记者,当时他带领团队凭着“吸附式移动冷藏箱”项目获得了当年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三等奖。而当时那笔25万元的奖金支持他们成立了广州亚熵科技有限公司,这对于当时刚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朱龙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依托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我们的团队和科技实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像吸附式制冷空调、快递移动冷藏箱等创新产品正不断从设想变为现实。”

    2019年,朱龙潜被聘为粤港澳大湾区冷链物流标准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的委员,指导和推进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工作。同年,他入选“广东省100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2021年,他再次参与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获得优胜奖及“最具投资价值奖”,同年他又被评为“广州市南沙区高端领军人才-青年后备人才”;2022年,朱龙潜被评为“广州市高端领军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同年获聘为“广州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及“广州青年奋斗故事南沙宣讲团”成员。

     应用“被动辐射制冷技术”的头盔


    向大自然学习

    “变废为宝”制冷更节能

    谈到自己和团队的另一项科研——“被动辐射制冷”技术,朱龙潜显得非常兴奋。“大自然是很神奇的,这项技术就是在向大自然学习,利用外太空作为冷源。比如树叶、车窗结霜,地球最耐热的动物撒哈拉银蚁等,都是‘被动辐射制冷’原理的体现。”而这一技术正在被朱龙潜和其团队利用,研发出一种可以自动降温的涂料,用在头盔、针织品或户外长椅等上面可以达到自动降温的效果。

    他解释:“例如广东的环境温度其实达不到结霜的点,但树叶表面有涂层,可以把自己的热量通过辐射散发到外界,所以其表面温度比环境温度低,就能产生结霜的现象,像菜农们说的‘打过霜的菜更甜’也和温差有关;而撒哈拉银蚁,它每天在沙漠上可以工作几个小时,撒哈拉沙漠的地表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它却可以把体温维持在50多摄氏度的热能极限以下,我们研究发现,撒哈拉银蚁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银色的角质,形成了类似纳米的结构,就可以将它身上的热量通过辐射带走。”

    “新能源一直是不少人关注和研究的方向。这些年来,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是超乎想象的,在多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现在主要在做的是吸附制冷和被动辐射制冷的应用,吸附制冷目前在国内的研究还不多,它是利用太阳能和其他低品位热源进行驱动的,这种制冷方式能够服务于用电不方便或者电压不稳的地区。”

    朱龙潜介绍,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的耗电量占总建筑耗电量的30%~40%,若能使用低电耗、低碳或者无电耗、零碳的制冷技术来替代压缩式制冷技术,或是与其组合使用,将可做到节电减排、降低建筑物能耗。目前,朱龙潜所在的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低碳/零碳制冷技术研发工作,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将废热“变废为宝”。“相对于传统的压缩机空调,大概能省电百分之七十,是一项环保无害的制冷技术。”

    已开始项目定制

    望科研成果早日规模化落地

    “每个做科研的人,都想把自己的研究转化成实体。”如何在新能源创业人潮当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朱龙潜形容,2018年刚读完博士出来时,自己是一个“100%的科研人员”,对于如何把技术变成样品、产品乃至商品的整个过程是不了解的。“从技术到产品,在实验室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还不够,如何进行稳定化的批量生产、找准市场定位、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为消费人群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些都是技术人员走向创业道路时需要考虑的地方。”他说。

    朱龙潜做的是新能源制冷项目,作为机械工程项目,需要非常宽裕的空间搭建系统及其测试平台。“在南沙不仅实验室和办公室的租金优惠,而且在需要对接资源的时候,很容易在清单里找到我们相对应需要的企业。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完全是可以把已经拥有的前沿原始技术的累积转化成能够落地的产品和商品,并通过广东厚实的商业制造基础以及金融和贸易上的优势,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辐射到全球去。”

    “做科研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严谨自律,把全身心投入进去。需要足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才能做好科研,做时间的主人,不断努力,才能离成功更近。”经过五年的孵化,朱龙潜所在团队的新能源制冷项目已在为高校科研进行定制,并在一些希望探索利用“余热”“废热”减少厂房电耗和碳排放的企业开展了示范项目,同时进行融资。“作为一个致力于研发和推广低碳、零碳制冷技术和产品的初创企业负责人,我在广州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正在加快技术转化的进度,希望通过南沙这个窗口,将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推广到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