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溢:“晒”出香云非遗 传承匠心工艺
语音播报

午时,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

中午11点,阳光正盛。榄核镇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内,百余条颜色深浅不一的香云纱铺满晒纱草地。制备薯莨液、浸泡胚绸、过泥、清洗、搬运、晾晒……今年4月雨水多,趁着难得的艳阳天,晒纱师傅梁振溢和工人们在烈日下忙碌着。

梁振溢拖着浸满薯莨汁液的绸布去晒纱场。

香云纱染整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香云纱,本名莨纱,是广东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丝绸面料,须采用岭南地区常见植物薯莨的汁液多次浸泡、晒涂于练熟的胚纱上,再用珠三角地区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泥覆盖,经反复晾晒、水洗、发酵等俗称“三洗九煮十八晒”的20多道手工工序制成,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香云纱染整技艺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染整每个环节都有讲究。“胚绸有各种花色和不同材质,而针对材质、花色特点,浸泡薯莨汁液的浓度和晾晒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非常依靠师傅的经验和熟练度。”梁振溢介绍,薯莨汁液的浓度要随天气变化而调整,晴天阳光剧烈时,薯莨汁液需要稠一点,以便更好着色,经过暴晒后,颜色变化才会变得浓淡适宜。光线不强烈时,薯莨汁液则需要淡一些,才能保证着色不会太深。 

一般情况下,一匹香云纱需要反复晒制20~30次。什么时候晾晒完成,也需要晒纱师傅触摸、观察来决定。晒纱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工人们头戴斗笠,挽起裤脚,用推车把浸泡过薯莨汁液的绸布运送至晒纱场,用晒杆压实绸布一端,再将绸布完全铺开在草地上。十五六米长的绸布,浸满汁液,重量不轻,梁振溢单手能拎起来好几条。“每年5~10月是最适宜晒纱的。天气晴朗时,晒纱场同时晾晒300多匹绸布,一天能晒三轮左右。”顶着烈日晒纱,不到10分钟就会满身大汗,梁振溢一天有大约5个小时都处在这种环境中,任由汗水一遍遍浸湿衣服,他却习以为常,“习惯了就不觉得辛苦。” 

梁振溢在烈日下晒纱。

脚踏实地传承非遗工艺 

2014年,梁振溢到佛山顺德高明学习香云纱染整技艺,2021年带着手艺来到南沙,今年已经是他与香云纱相伴的第9个年头。梁振溢说,选择来到南沙,是因为他看到了榄核镇香云纱产业的蓬勃生命力。

榄核镇是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拥有薯莨、河泥、草地、阳光等香云纱生产缺一不可的要素,是优质香云纱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榄核镇大力推进香云纱文创产业发展,利用非遗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梁振溢所在的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就是其中的代表。 

产业园集产、展、销、游于一体,2022年成为榄核镇首个AAA级景区,并与广州大学共同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吸引大湾区上万人次学生、游客参观、学习。这些变化让梁振溢感到振奋,他相信,越来越多人来了解香云纱、体验制作过程,是让香云纱这门传统手工艺“活”起来的重要方式。 

从拜师学艺做学徒,到如今带领20多个工人,梁振溢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这项非遗工艺。“这门手艺,需要实打实一点点学、一点点做,没有捷径。”梁振溢说,比起六七十岁的老师傅来说,自己还是学生,他也将以学生的姿态,持续精进技术,做一名脚踏实地的香云纱技艺传承者。 

文/信息时报记者 聂佩文

图/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陆明杰 何开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