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93岁老艺术家新展开幕,呈现抱朴求新的艺术人生
语音播报

近日,抱朴求新——吴华先艺术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开幕,向公众呈现吴华先丰富的艺术探索之路。展览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展示吴华先的油画、水粉、丙烯、数字板绘创作和速写、素描创作,涵盖了其学生时代、教学时期,及从美院离休后至今的创作时期。展期至5月10日。

毕业作品成就一代经典

吴华先1956年考入中南美专油画系,就读过程中随校南迁广州,毕业后留校耕耘数十载。1960年,在尹国良先生的指导下,吴华先绘制了毕业创作《“三八号”的丰收》,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一张作品。

展览现场

谈及这幅作品的创作初衷,吴华先回忆说,毕业前夕,毕业班全体学生都要下乡深入生活,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创作。“我们那时候下乡到海南岛去,因为我那个时候对渔民的生活有兴趣,而且那个时候也年轻,富有一点冒险的精神。”

展览现场《“三八号”的丰收》

吴华先跟着全员女渔民的“三八”号渔船出海,船小浪大,难免晕船,他晕吐了一周,直到第二周才渐渐适应,开始船前船后观察捕捉渔民的动态,抓取动人的瞬间。“有一次,突然看到她们就在船边放渔网。渔女从船边伸出几条木头到海里,然后她身上绑着绳子,跳到木头上面去,把网放在那儿,再把它抓起来。我觉得这个太不容易了,最能够体现渔女那种勇敢的精神。我当时获得了这样一种灵感,回来后就画了构图。”

这件刻画海南女渔民捕获海鱼的激动瞬间的作品,画家用奔放的笔触,饱满的色彩,将女渔民们开船、撒网、落帆和捕鱼的过程呈现在观者眼前,正如时人对妇女捕鱼队的赞美“三八渔船闹出海,渔家妇女胜儿郎”“踏破千顷浪,夺取万担鱼”。同时,这件作品不仅是对女性劳动者的歌颂,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人文现实的生动展现,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几十年来,吴华先都致力于探讨绘画的表现力问题,1989年,他创作的《瀚海绿洲》和《柳堤春晓》同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其中《瀚海绿洲》荣获铜奖。

《瀚海绿洲》

与时俱进是坚守的创作本色

1970年代,原在广美附中任教的吴华先被调任至工艺系,成为绘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1980年代初,恰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浪潮,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引入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的教学大纲,吴华先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环境,吴华先不断钻研,积极寻求符合设计专业的教学道路与方法。这期间,他翻阅和参考了大量有关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书籍,结合广美设计专业的实际环境,率先提出“设计素描”一词。1982年,吴华先跟随高永坚先生和尹定邦先生,赴北京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在会上作“设计素描”的相关发言。随后,他以锐意求新之心,翻译出版了《设计素描——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基础教学大纲》一书,在全国美术院校中掀起一阵波澜。

《蜜蜂模型》设计素描

近年来,已耄耋之年的吴华先也并无搁置艺术创作,而是一直秉持其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接受新兴事物,开始摸索新时代下的艺术创作方式——数字板绘。

《课外学习》, 数字板绘

他说,自己平常主要是用苹果iPad来创作,其中一个是叫Sketchy book的软件,翻译成中文就是速写本。画画的软件叫Procreate,软件很好用,画起来相对自如。在他看来,“站在绘画的角度,平板电脑以后对艺术创作将有促进作用,能刺激绘画的发展,也能让绘画更普及”。

主办方表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梳理广州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及广东美术教育的关系,对美院老一辈艺术家的关注,正是该研究尤为重要的一环。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吴华先先生,便是该馆持续关切的美院老艺术家案例之一。若抻开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建设的历史褶皱,会发现吴华先既是广美绘画与设计领域上的修路人,也是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见证者。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