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 聚焦“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广州学习沙龙”开启
语音播报

4月20日下午,“广州学习沙龙”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研讨活动在广州市社科联举办。首场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主题,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流动人口和人才服务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市社科社团党委书记谭晓红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她表示,期待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多视角深入探讨交流,结合广州改革发展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支持。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主题展开发言。他认为,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社会政策的创新和优化在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社会政策作为国家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对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岩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制造业跨国用工的政府管制与中介授权 —以中越跨境劳务合作为例”。他的发言基于中越跨境劳务合作与客工移民的背景,分析阐释全球劳动力市场重组的情况,重点以“广西-越南边境”典型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分析对象,介绍了东亚地区、广西跨境劳务合作中的客工管理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华初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通缩时代下的有效需求”。他认为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现实挑战包括出生率下降、年龄结构从“中度”往“深度”老龄化方向发展等,促进健康老龄化、扩大需求、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等是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文良分析了“2022年广州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数据对比,他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度的介绍、阐释与探讨。他认为,尽管来穗学历结构呈现良好趋势,学历高的人数占比愈来愈高,但来穗人口性别比失衡说明,需要重视公共服务的平衡。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侯雅文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建设方法与实践”。她认为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需要共用,需要提升对微观指标的重视程度。此外,需要重视数据权重的设计。

广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教授王志坚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属性及广东路径探索”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必须有效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效利用规模巨大的人口。其基础是持续提升人口素质,关键是培养开发大批各类人才,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把蛋糕做大”。人口演变趋势表现为老龄化和城镇化加深,广东要从人口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型,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汪志红的发言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巨大的人口规模”。她指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新特点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素质、空间结构等方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创新探索促进巨大人口规模和潜在人口机会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新机会和新路径。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和特点”展开发言。他认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深入挖掘实现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实现基础、面临的挑战和主要任务等。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萍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流动特点与趋势分析”展开发言。她认为大湾区的经济优势与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省人口、劳动人口流入,创造了庞大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显示出年轻化、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点,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可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突出的湾区特色是吸引众多人流的重要原因。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了劳动人口迁入集聚,加强了区域内部人口流动。

最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谌新民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全面地探讨人口规模巨大的数量、结构和趋势,深入推进了会议主题研讨。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深入解读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人口规模巨大包含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构、文化结构、技能结构等要素。把握这些结构特征为认识中国人口提供了多种维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博 通讯员 戴卫春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