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钟村村人民路18号,有一家经营了数十年的饼铺叫新业饼家,40年如一日地坚持以手工方式制作嫁女饼。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家小店—新业饼家,番禺人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从孩提时代,很多街坊都是吃这里的饼长大。逢年过节,或者嫁娶吉日,新业饼家就会人头涌涌,在这里订饼,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何伟业,人称业哥,是钟村本地人,做得一手好嫁女饼。他做饼的技艺传自于他的母亲。业哥回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供销社上班的母亲,每个月只领到二十来块钱,母亲不甘于过这种微薄收入的打工日子,决定自己出来创业。
“当时我母亲的舅舅,正好是做饼的,我妈妈就跟着学做核桃酥、杏仁饼等。当时我们没有自家店面,妈妈做好饼后会挑箩筐到田边摆卖,我经常跟着去,那段时间虽然累,但是也给我们累积了经验和人脉,后面才有了新业饼家。”
“新业饼家是我母亲开的,传到我这已经是第二代了,我们仍然在很多工序上坚持手工制作。”新业饼家的手艺传承人何伟业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很多饼都是流水线机器制作的,虽然机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机器做出来的口感会逊色于手工。
以“嫁女饼”为例,传统的“嫁女饼”需要采用猪油开酥,将水、油、面皮混合后,要经过人手的反复揉叠,才会“起酥”,而机器很难模仿人手的劲道,做出来的饼皮厚、不酥脆,自然是口感平平。
如今,新业饼家有十几名工人,还有数名能独当一面的熟手老师傅,但业哥依然坚持亲力亲为,每天在车间带头做饼。在他看来,唯有亲自把关质量才能放心。
业哥回忆起小时候,在旺季,结婚好日子都是集中在那几天,订单多到应接不暇,每天早上5点多母亲就会开启忙碌的一天,早起准备馅料、和面,在炉子旁边做饼,直到晚上10点多。“尤其是夏天,在饼炉子边上烤一整天,汗都能流好几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新业饼家迁至现址。从小跟着母亲做嫁女饼,关于做嫁女饼的流程,何伟业早已耳熟能详。但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何伟业才正式跟母亲一起做饼。做好一个饼要经过挑选原料、揉面、包酥、擀皮面、包馅料、烘烤……近十余道工序,烘烤之后,点心不约而同散发的喷香,是度与量把握的精益展现。
“选料是做饼最基础的一环,我们每做一个饼都要用最好的原料,每一粒果仁都要经过精心挑选,用料一定要好,这些都是母亲的教诲。记得小时候,母亲让我去买莲子,结果买错了,买到用硫磺熏过的莲子,煮莲子的时候一直煮不烂,(母亲)让我直接倒掉。虽然浪费了几百斤的食材,但是要保持口碑这件事,让我一直铭记于心。”何伟业说道。
起初,新业饼家只是流动式的卖饼。后来,何伟业借着多年行业经验与触觉,成功研发十几种嫁女饼,颠覆传统嫁女饼市场,新业饼家在番禺因而名声大噪。
“我们做的都是街坊生意,靠的是口碑传承,有很多客户结婚到我们这里来订饼,派给亲戚朋友,他们吃完过后觉得好吃,自然又找到我们订饼。”说起做饼,何伟业眼里总是透露着坚定从容。除了钟村的街坊,更不少来自广州市区、甚至是珠三角地区的客户开着小货车来店里拿饼,旺季的时候,何伟业做过最多的量是一天3000多斤,一张订单做几百斤饼是很平常的事。
40年来,新业饼家从田边摆摊再到家喻户晓的网红老店,一门手艺在历史长河的流沙中经久不息,并不容易。如今的新业饼家除了制作传统的嫁女饼、月饼之外,还做上了蛋黄酥、鸡仔饼、椰丝酥等受年轻人喜爱的糕点,让更多的人看见传统中式饼的可能。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戴睿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