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故事 | 三代人只干一件事,“喜饼味道”陪伴街坊40载
语音播报

嫁女之时,赠送礼饼是很多地方的传统风俗。广州市番禺区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百姓殷实富裕,对于此仪式更是看重。因此,每到婚礼前,主家专程准备礼饼是当地人筹备婚礼最重要的环节。

在番禺钟村民间制饼匠人的世代坚守和传承下,每逢嫁女大好日子,街头巷尾嫁女饼飘香,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番禺的传统婚俗里,嫁女人家会向亲戚朋友派送“嫁女饼”。问起老一辈的钟村街坊哪家嫁女饼合口味,开了40年的老字号麒昌饼家往往是他们最地道的“钟村舌尖记忆”。位于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人民路上的麒昌饼家,从1982年至今传承了3代人共40年,创始人陈炳麒、吴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已开炉做饼。


钟村本地喜饼“第一家”

麒昌饼家负责人陈泳梅表示,“小时候钟村本地没饼店,要去到广州老城区能吃上那些糕饼”。正因如此,原先从医的父亲陈炳麒在考虑许久后,毅然转行,跟广州老城区的糕点师傅学做糕饼,后来挂起招牌开店,是钟村本地个体经营的第一家饼店。


陈泳梅(右)与女儿(左)在制作嫁女饼

据了解,他们当时靠着平时在工厂里帮人做些穿鸡毛掸子等零工,用积攒许久的50元起家。当年的50元,成就了之后40年的钟村味道。


新鲜出炉的嫁女饼

正所谓“嫁女饼唔慳得(不能省)”,亲友吃过送来的嫁女饼,才相当于正式认可自家女儿出嫁,那个精致酥软的小小饼点,成了良缘佳偶的“活广告”,所以每年正月、二月、八月、十月等嫁女大好日子,都是嫁女饼飘香之时。

传统礼饼中“绫酥”与衣饰典故有关,昔日豪门嫁娶要以礼饼的丰厚显示体面和气派,绫罗绸缎乃贵族之四款华贵衣料,其中“绫”最名贵。故此,礼饼就以“绫酥”为首选,寓意荣华。绫酥有黄、白、红、橙四色之分,馅料多样,包括莲蓉、豆沙、椰丝、蛋黄、五仁等。

公仔饼名声在外

麒昌饼家除了嫁女饼,还有一种饼是非常有名的。那就是公仔饼,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广州街坊中秋节送礼必备月饼、公仔饼。相比于月饼,公仔饼是独属于孩子们的礼物,造型十分可爱。

但是,因为制作成本高、时间长、竞争激烈等原因,广州制作公仔饼的店家越来越少见,许多年轻人不了解公仔饼,也不再拥有这份特别的童年回忆。

麒昌饼家还保留着中秋做公仔饼的习惯,负责人陈泳梅说,因几年前外孙出生,让她下定决心重做公仔饼,陈泳梅不想让年轻一代遗忘这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


猪仔饼、鱼仔饼和狮子饼

麒昌做的公仔饼有三种造型:猪仔饼、鱼仔饼和狮子饼。据介绍,不同的造型其实代表了不同的寓意。猪仔饼憨态可掬,用彩色的小竹笼装起来,寓意“猪笼入水”,家财兴旺。鱼仔饼做成锦鲤的形状,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祝愿孩子读书聪明伶俐。狮子饼则是岭南舞狮文化的表现相比于前两种公仔饼的可爱,狮子饼更加“威风凛凛”。以前的狮子饼十分讲究,会根据不同造型的狮头、狮尾巴分雄狮和雌狮。

创新经营,吸引年轻人来打卡

如今陈泳梅已经渐渐淡出店面的管理,她把麒昌饼家转交到了女儿黄静仪手里。除了保持麒昌饼家传统的味道以外,年轻的黄静仪她更愿意去创新,她在饼上做了很多新的调整和尝试,例如将艾草和西式面包结合,制作出艾草红豆包,诸如此类,这些好玩、有趣的包点让麒昌饼家形象深入年轻人的心,吸引很多外地年轻人来“打卡”。


麒昌饼家包含了许多街坊难忘的童年回忆。春来秋去,这份传统的味道依旧默默地传承着,为人们带来久违的惊喜。

在味蕾日益西化的今天,传统中式饼已经越来越少了。看着传统逐渐被淡忘,手工工艺可能会流失,对于麒昌饼家来说,做饼不单只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幸福的传递。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戴睿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