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老社区记载广州千年历史,成了年轻人爱逛的地方
语音播报

近年来,city walk 流行,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逛老社区。作为广州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的中心城区,越秀区的历史底蕴可谓丰厚,辖内有很多宝藏的老社区。不少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老社区带着新面貌频频在社交平台走红,位于六榕街道的旧南海县社区就是其中之一。复古?文艺?小姿?今日,我们不妨来换个角度看这个“网红”老社区。

▍因是明清南海县衙所在地得名

旧南海县社区原是明清南海县衙所在地,社区名字正是源于这段历史。从中山六路拐进社区,第一眼就会被林立在惠吉西路两旁、兼具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风貌的红色建筑所吸引。除了外形上不一般,建筑的身份也不一般,社区内分布了清代将军府遗址、《大公报》报社旧址、华侨房屋建筑群等1处文物、72处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社区还有著名作家欧阳山代表作《三家巷》的原型地。

存古风,添新颜。近年来,六榕街坚持用“绣花”功夫开展微改造,注重保留具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打造独具广府味和街坊情的特色街区。微改造工程将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保存两街三坊的街巷格局,对7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予以修缮,每一幢房屋的整治方案都征询专家意见,力求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诸如大公报旧址等众多传统建筑是社区最大的特色,也是社区优厚的资源,街道将这些资源活化利用起来,以商业经济思维盘活历史建筑,引入各类新业态管理经营,使得修葺后的街区既具文化文物性,又具旅游观赏性,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曾经的《三家巷》原型地现已成了“三家巷”社区党校,集中展示了革命小说《三家巷》的历史和革命先辈在越秀区的事迹,也成了附近幼儿园、市民群众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给社区装上智慧“大脑”

社区虽老,舒适感却很高,这一点60多岁的达叔有话语权。达叔从小就在旧南海县社区长大,看着坑洼的路面被铺上平整的地砖,社区内的坡道和楼梯都安上了扶手……达叔感叹道,自己住得越来越舒服。

除了舒适的便民设置,旧南海县社区最大的一个亮点要数它的信息化的服务。旧南海县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设在惠吉西路边上其中一栋小楼里。走进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屏幕,打造了一个社区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手段和AI、5G技术,把人、事、物等各类信息有机整合。这里收录了布控在社区的57个摄像头的画面。

除了普通监控,社区还对人流统计、消防栈道、高空抛物、垃圾乱扔等方面设置了监控。当社区幼儿园在非接送时间出现人员群聚,视频监控立刻就自动识别,提示工作人员留意,保障幼儿园小朋友的安全;当定时投放点出现垃圾堆放时,垃圾堆放算法启动,第一时间识别告警,自动推送“越秀先锋”,由环卫工人跟进处理。

而针对社区里长者多、沿街商铺多的特点,社区安装了近百个灵敏度及阈值可调整的物联网智能烟感探测器。当监测数据达到一定阈值后,平台会自动弹出告警信息,通过“越秀先锋”发起预警,社区指挥中心即刻派员上门或电话核查,实现前置监测、实时监测,从苗头上掐住消防隐患。

居民社区居民建

所有表面起的微变化内里都有大文章。微改造不仅更新了社区的面貌,还有推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共建,让居民从社区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走进旧南海县社区,会发现路边摆放了一些座椅,这些供居民休息的坐椅再平常不过。但是细问才知道,这些桌椅是经过附近居民一起商议后才确定摆设位置的。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露雅记得,在最初摆放桌椅时遇到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有的居民会说为什么不是摆在我家门前,有的居民会说为什么要摆在我家门前。我们想了个办法,将凳子摆放在一个位置后,不打钉子,让居民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位置,一两日过去,凳子的摆放位置变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位置几乎没变动,一个月过去,凳子的位置固定下来,我们就打了钉子,将凳子固定好。”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光是社区内街灯亮度的调整就整整调了一个星期,太亮的话,居民会觉得“复古风”不够,太暗又起不到夜晚照明的作用,有些设在居民楼旁边的街灯,还特意选了不同款的灯泡,满足居民的需求。

微改造不仅让社区表面的环境变好,还提高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以及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的建设每个居民都有份参加,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而我们也从社区的管理者转变为社区的服务者。”叶露雅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何钻莹 通讯员:钟涌、旧南海县社区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