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移步换景中领略非遗迷人魅力!“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今日开幕
语音播报

4月8日上午,由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北京服装学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绣园开幕,来自“知否岭南”“丝韵江南”“彩云之南”三大展览主题空间的近50项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织染绣艺术类非遗项目齐聚一堂,在多元地域文化的多彩互鉴中绽放姹紫嫣红的迷人光彩。



一丝一缕连接传统和现代

热闹喜庆的广东醒狮、悠扬动听的广东音乐、扮相华美的粤剧与园林式文化空间交相辉映,观众们在移步换景中感受人文湾区的非遗魅力。4月8日上午,“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开幕,“序厅——锦绣情缘”“铺锦列绣——知否岭南”“天孙织锦——丝韵江南”“阑干斑布——彩云之南”4个主题展区吸引大众目光。

其中,“铺锦列绣——知否岭南”板块以“绣”为专题,展示广绣、苏绣、台州刺绣、湘绣、满族刺绣等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刺绣类非遗项目。该空间以满洲窗、通草画作为岭南风情的氛围营造,通过影响世界的中国“织物、茶点、瓷器”复现当时十三行出口物品的精致,再以广式点心、广绣、广彩瓷营造出“饮和食德”烟火气,展现出广州人民从容、鲜活又蒸蒸日上的生活态度。

“天孙织锦——丝韵江南”板块以“织”为专题,以宋锦织造技艺、吴江桑蚕丝织技艺为代表,重点展示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生活空间,以昆曲、苏州评弹、苏作家具、碧螺春制作技艺、苏州灯彩等非遗项目营造丝竹盈耳、吴侬软语的江南风情环境,通过精、细、雅、洁的审美情趣,多维度地体现江南水乡婉约之趣。

“阑干斑布——彩云之南”以“染”为专题,重点展示以滇南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生活空间“彩云之南”,同时展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等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染整类非遗项目,配合白族民歌剑川白曲、白族三道茶、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剑川木雕等云南特色非遗项目,向观众展现滇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展览中,除展出各项目传统作品外,设置“艺术与生活”板块,旨在搭建设计师对话传统工艺的交流平台。此外,在室外展区,以非遗项目宫灯扎作技艺与机械电动装置相结合制作而成蜻蜓、蝴蝶等昆虫艺术装置,成为孩子们游园中的最爱。

打造非遗“在地探索”鲜活案例

“锦绣中华”是全国知名的非遗品牌活动。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系列活动此次落户广州举办专题展览,充分彰显“千年商都”的城市品质,也是近年来广州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的又一生动写照。接下来,以本次展览为开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在地探索”的鲜活案例。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日。除静态展览外,自4月8日至4月12日期间(4月11日周一闭馆),在展览现场还将进行活态展演,以文化空间、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等相关表演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们听到、看到、嗅到、品尝到、触摸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空间的独特味道。

同时,4月8日,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同步举办的“竞秀南国春——广州市文化馆非遗系列展之岭南盆景艺术特展”也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驻足关注。展览展出了由广州盆景协会精心挑选的100余株姿态各异的岭南盆景佳作,让游人在游园打卡、领略中国织染绣魅力之余,也能欣赏到在国内独树一帜、享誉中外的岭南盆景艺术,更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情画意。

积极探索广州非遗新作为、新活力

4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广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广州传统服饰与织染绣技艺专题学术研讨会”“非遗文献资料”图书捐赠仪式、“锦绣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馆”共建仪式等多项主题活动也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举办,积极探索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的新作为、新活力。

其中,4月8日下午的“广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是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分为“用字引领 设计致用 用者参与——传统工艺振兴优秀案例专题座谈会”和“广州传统工艺分类保护研究项目学术研讨会”两个分论坛,来自广西、福建、江苏、浙江、云南等地的传统工艺专家、传承人,与来自广州市的传统工艺分类保护研究18个小组的课题负责人及全市各区非遗保护工作者们,共同探讨传统工艺振兴与高质量传承发展之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斯其格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莫斯其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