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第六十一期■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是山水、建筑和花木等组合成的综合艺术体,蕴含诗画意境。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三大流派之一,有别于京式古典园林的稳重、堂皇、逸丽,不同于江南园林的潇洒、玲珑、素雅,岭南园林畅朗轻盈、精巧艳丽、求实兼容,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其萌芽于秦汉时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繁荣,至明清时走向成熟,当代继续发扬光大。岭南园林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在保留传统园林风格的同时,兼容中外,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美学价值的园林景观。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全景
汉唐序曲·王室宫苑
代表园林:南越国宫署 南汉国宫苑
一池三山影响南越 南汉造园数量惊人
走,到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打卡”去。3月下旬,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向公众开放,每天数千个号都被一抢而空。连续三天预约失败后,街坊钟女士调好闹钟,一放号就出手,终于成功预约4月2日的入园名额。市民和游客争相先睹为快,进入园区,中心阁上,街坊远眺广州塔,俯瞰海珠湖;广府园窗前,姑娘们拍照留下美丽时刻;翰墨园中,男女老少举着手机在园内参观……对这家全国最大文化馆、广州新中轴线南端的新地标,有街坊评价:新建筑新园林,古色古香。
“岭南万户皆春色”,岭南地处亚热带,日照和降雨充沛,四季郁郁葱葱。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岭南园林的山水、花木、建筑与岭南人生活习惯相合。岭南园林广泛分布于粤桂琼闽台等地,其在广州的历史渊源最早还要从南越国的宫苑说起。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宫署:年代最早宫苑实例
来到中山五路与北京路交界处,游人熙熙攘攘,前往南越国宫署遗址参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广州中山四路与中山五路间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内有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等重要园林水景遗迹,保存完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
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在南越王宫发现的水池方圆约4000平方米,深约2.5米,池中散落的建筑构件应是仿效秦汉宫苑“一池三山”的做法。秦汉时期深受蓬莱神话的影响。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有神仙和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多次东临大海和派人出海求仙未果,在宫苑内凿大池、立三山以模仿海上仙山神岛,聊以自慰。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造园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赵佗本是河北人,在岭南称王后,效仿秦始皇凿池筑岛,也是自然的事。
南越国宫署遗址还有一条长约16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呈“之”字形走向,如蛇行般蜿蜒弯曲。遥想两千多年前,赵佗漫步园中,石构水池模拟自然湖泊之形,池中堆山筑岛,水池周岸筑有廊榭轩阁等,园林景观层次丰富。曲流石渠在苍松翠竹之间若隐若现,水流涌过渠坡时,与水底灰黑色卵石相冲刷,发出潺潺水声,人就仿若置身于山谷溪涧,何其自在。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汉三城之地半为离宫苑囿
从南越国宫署遗址一路南行,步入越秀区教育路,就可寻访五代时期南汉王朝的南宫御苑旧址药洲。南汉国大举兴宫筑苑,规模极盛,有“三城之地,半为离宫苑囿”之说,目前已知苑圃就有8处,宫殿26个。《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称:“故时刘氏有南宫(今九曜坊)、大明、昌华、甘泉、秀华、玉清、太微诸宫。凡数百,不可悉记。”
药洲是数量众多的南汉皇家园林中最著名的一个。走进药洲遗址,朱红色的大门后别有洞天,参天古榕与一泓绿水相映成趣,水中有9块嶙峋怪石,世称“九曜石”,比拟天上九曜星宿。南汉时期,此地原有天然湖泊,刘岩命人开凿成大型湖区,湖水凝绿如染,岸上亭台楼阁、离宫别殿隐现。湖中有一沙洲岛,栽植花药,南汉国主刘岩常聚集方士炼丹于小岛,故曰“药洲”,诗云“花药氤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形成花、石、湖、洲争奇斗艳的园林胜景。
从南越王宫到南汉宫苑,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以水为美,巧用花、石点缀。两个宫廷园林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后世的岭南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药洲遗址
发展繁荣·私家园林
代表园林:三国虞苑,唐代荔园,宋代西园、玉岩书院,明代南园、东皋别业
宋代园林有“海味” 明南园诗社声名响
宫苑之外,岭南私家园林日趋丰富。
三国时, 吴国学者虞翻到广州做官,居南越王故宅,将其辟为苑圃,多植苹婆和诃子树,时人称之虞苑,旧址就在今光孝寺。唐朝年间,广州城西的荔枝湾风景秀丽,岭南节度使郑从谠在荔枝洲上筑荔园。其好友、诗人曹松来园游玩,写下《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诗云“荔枝时节出旌游,南国名园尽兴游”,成为荔枝湾最早的题咏。
游客坐花船泛舟荔枝湾
两宋以来,南迁涌入的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宋代岭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私家园林都见诸文献,并呈现出更多的地方特色。西园是北宋时的广州名园,位于何地说法不一,有说南汉药洲遗址在宋初为西园;有说西园位于今西关一带。“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与民同雉兔,邀客醉蓬瀛。”广东籍名臣余靖担任广州知州时,曾作《寄题田待制广州西园》,描绘西园之美。“石有群星象”展现西园中有数量众多的石景,而“花多外国名”透露出浓浓的“海味”,在宋代,广州对外贸易繁盛,来自海外的花木不少,可见已经用于园林营造中。
玉岩书院是书院园林的代表。南宋进士钟玉岩幼年时在广州萝岗种德庵读书。告老返乡后,他将读书处改建为“萝坑精舍”,构筑余庆阁、漱玉台等胜景,利用山势、流泉、寺庙、亭台等构景,内有名花佳木,后人改称其为玉岩书院,留存至今。
玉岩书院
至明代,岭南园林继续发展。“有五先生不可无南园,有南园无可无五先生”,明代,南园因为著名的南园诗社创办者——“南园五先生”,成了岭南文人精神家园之所在。南园旧址位于东近文德路,南近清水濠,西近聚贤北街,北临玉带濠,其核心地区则在聚贤坊。“南园五先生”描绘南园景观、空间布局以及园林意境的作品颇多,其中孙蕡《南园怀李仲修》写道:“繁卉耀阳德,嘉木秀春暄。时旸燠土膏,流澌涨通川。荃兰扬朱英,山樊炫文轩。垂杨列曲渚,鸣鸟何关关。”阳光下的南园生机勃勃,彩画雕饰的栏杆和门窗掩映在茂林中,池塘中涨满了溪水,夹岸的杨柳深处传来关关鸟鸣,诗人一边喝着美酒,一边领略怡人风景。一座富有人文气息、变化丰富的岭南园林跃然纸上。
明代广州郊区还有不少有名的私家园林。《广府新语》详细描述了东皋别业(在今中山三路东皋大道)的迷人景色。东皋别业由陈子履、陈子壮兄弟所建,位于当时广州城大东门外郊区,园林达数十亩之广,是当时四大名园之一。清初这里成为驻防镶黄旗参领王之蛟的私家园林,同时聘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人主持,在园中成立东皋诗社。四方文士闻讯,纷纷前来,在园中的东皋草堂内酬唱吟咏,热闹时门庭若市。
百载雅韵·行商庭园
代表园林:伍家花园、听松园、杏林庄、海山仙馆、余荫山房、芳村八大名园
十三行商人造园热 清代园林中西兼容
清代,广州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门户,中西合璧、重商务实成为岭南园林的特色。实力雄厚的十三行行商们掀起造园热潮,一时间广州名园多至五六十处,涌现了伍家花园、听松园、杏林庄、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岭南园林建筑大师莫伯治称其为“行商庭园”。现存的“岭南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即是这一时期代表作。
番禺余荫山房
巴黎仿建20多处岭南园林
海山仙馆曾被称为“岭南第一名园”,主人潘仕成是十三行行商,这座“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的私家园林极尽奢华。美国商人威廉·亨特所著的《旧中国杂记》描述了海山仙馆的奢华气派:“整个建筑群包括三十多组建筑物,相互之间用走廊连接,走廊都有圆柱和大理石铺的地面……水潭里有天鹅、朱鹭以及各种各样的鸟类。园里还有九层的宝塔,非常好看。有些塔是用大理石建造的,有的是用檀木精工雕刻出来的。花园里有宽大的鸟舍,鸟舍里有最美丽的鸟类……妇女们居住的房屋前有一个戏台,可容上百个演员演出。戏台的位置安排得使人们在屋里就能毫无困难地看到表演……”
说起海山仙馆建筑的室内装修,地板是大理石的,装有极气派的镜子,名贵木料制成的家具漆着日本油漆,天鹅绒或丝质的地毯装点着房间,镶着宝石的枝形吊灯从天花板上垂下……整个园林从外到内,从建筑形式到园林装饰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显示了主人的地位与财力。
重建的海山仙馆
当时,清廷规定洋人不能入城,因此,外国商人、使节与本地官员甚至钦差大臣经常假座这些私人花园聚会,海山仙馆一度成为广东清朝高级官员非正式接见外国使者和商人的场所。经特许进入行商园林参观游览的西方人惊讶于岭南园林之美轮美奂,画家精心描绘的岭南园林也随着“外销画”漂洋出海,声名远播。
1742年~1744年,英国建筑家钱伯斯曾两次来到广州考察庭园建筑,并将中国建筑设计风格带到了欧洲。以外销画为参考,18世纪仅巴黎就仿建了20多处中国式风景园林。
余荫山房
双向的文化交流让岭南园林成为世界文化的对话框,位于今广州番禺区的余荫山房也是中西合璧的岭南佳景。余荫山房主人邬彬是清朝举人,归隐后建此园。该园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故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又因地处偏僻,故用“山房”二字以示谦逊。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仅约1598平方米,邬彬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元素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园中。园林建筑上,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彩塑等作品琳琅满目。
据不完全统计,余荫山房灰塑约有360幅,邬彬让匠人将拱形门、罗马柱等装饰元素融入传统灰塑图案,使其有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
岭南园林开办酒楼茶室
清末民初,芳村花地也是园林聚集之处,有大大小小园林30多处。其中,一类是士绅富商的私家花园,多临近白鹅潭;一类在今芳村大道以北,多为种植花果盆景的营利性园林。最著名的是“八大园林”——留芳园、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余香圃、翠林园、评红园(另一说法是: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余香圃、翠林留香园、评红园、醉红园)。
作为“八大名园”之首,醉观园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清光绪年间,醉观园的主人是梁炽权。梁氏种植的牡丹花冠绝一时,许多富绅大户都专程前来买花。当时,在花地河、上市涌与大策溪之间,船只可直抵醉观园园门,园中小径弯曲,假山层叠,花卉绚烂,乔木灌丛郁郁芊芊,极为秀丽。
园林酒家外围顶层建筑的“三雕”装饰
当时,芳村有设花局的习俗,每逢节日,各个园林都会摆设花局,陈列各种琪花瑶草、名贵盆景吸引游人。为了吸引客流,醉观园之主特意在莲花池上修建一座“醉观楼”,供应粤菜和西点,红烧鲥鱼和多汁牛扒尤为味美;后来,园主又请来名伶演唱粤曲,把观花的视觉享受、赏曲的听觉享受与馔食的味觉享受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八大名园”之一的余香圃也在园内开了一家茶楼,园中出产的生榄生津止渴,闻名遐迩。在园林酒家的概念还没有时兴之时,将园林和公共性的茶楼结合起来,实在是创新之举。在市场的牵引下,清末和民国时期,广州出现了陶陶居、广州酒家、北园酒家、文园酒家等一批有园林特色的酒家。
崭新华章·公共空间
代表园林: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兰圃芳华园、故乡水、草暖公园、珠江公园
广州园林酒家一鸣惊人 人文情怀融入公共空间
光阴荏苒,虽然很多名噪一时的岭南园林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岭南园林务实进取又追求情趣的精神从未中断,随着时代发展,岭南园林从宅院走出,走向酒楼食肆,走向公共空间。
泮溪酒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梁思成最赏识北园酒家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莫伯治、郑祖良、何光廉、丁建达等园林专家建造了白云山庄旅社、双溪别墅、兰圃、矿泉旅舍、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等一批优秀的岭南园林。1962年,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林西在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岭南园林”一词,被业界广泛采用。“食饭去北园,饮茶到泮溪”,这是20世纪60年代广州人的流行语。195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重修北园酒家,由莫伯治主持设计工作。他考虑了各种方案,最后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深远曲折的综合式内院布局。至于工艺建筑材料,他作出一个决定:到民间去“采集”。莫伯治先后十多次到珠三角的农村收集流落在旧建筑材料店的废料,并将其运回广州加工整理。如今,我们惊叹于北园酒家旧“满洲窗”上套色玻璃蚀刻的精美、红木镂花屏风的典雅、楼梯扶手镶边的雅致时,也许想不到它们全部由旧料、废料改造或加工而成。建筑大师梁思成1958年来广州工作,有人问他最赏识广州哪栋建筑的设计,他脱口而出:北园酒家。
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并称当时的广州“三大园林酒家”。这些园林酒家在继承传统岭南园林特色的基础上,又适应现代酒家的使用要求,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庭园空间。直到今天,这些园林酒家对市民游客仍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园林酒家对市民游客仍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芳华园”欧洲夺两金
位于兰圃的芳华园可谓岭南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集中国园林之精粹于一身。1983年,我国应邀参加在原西德慕尼黑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园艺展览。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性的园艺展览,林西、莫伯治、佘畯南等知名园林专家组成强大团队,打造新园林参展。当时担任广州市园林局规划设计室高级工程师的陈守亚后来回忆,设计小组决定“一份图纸,两地建设”。图纸设计好后,先在广州兰圃修个园林,如果可行,再去慕尼黑修建同样的园林。
芳华园筹建期间,陈守亚和同事孟杏元负责采购材料,每种材料都是同种规格购买两份,一份用于广州,另一份打包送到慕尼黑。工程师在大江南北寻找当时最好的材料,常常一找两三个月,亲手淘来琉璃瓦、黄蜡石、英石、汉白玉等。考虑到德国的气候,岭南植物在慕尼黑可能水土不服,大部分造园植物选用可适应纬度较高地区的品种,包括梅花、杜鹃、罗汉松、木樨、玉堂春、丁香、橡树、兰花、安石榴、银杏等几十种。
兰圃芳华园建成后效果很好,王缺、郑祖良等8位工程师则去德国慕尼黑“克隆”此园。1983年,“中国园”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轰动欧洲,获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联邦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金质奖,在持续180天的展览期间共接待游人800万人次。
兰圃芳华园
“故乡水”融入人文情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开风气之先,公共园林融入人文元素,呈现新气象。
小时候,在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前被长辈抱在怀里拍照留念,这是众多“老广”的童年记忆。1983年开业的白天鹅宾馆创新地融入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岭南园林景观:一座以山石叠砌、高十余米的石山巍然屹立,嶙峋山石上,恰到好处地栽植着青翠草木。一道瀑布于山顶金亭之下飞流直下,直泻入山底的水池。几处摩崖石刻错落有致,其中南侧“故乡水”三个大字是点题之笔,“故乡水”三个大字旁是一行“别来此处最萦牵”,取自宋词人赵长卿《临江仙》中的传世佳句。石山飞瀑与旁边简洁大气的中庭回廊共同构成岭南园林的精致景观。无数海外归来的游子,无不被这“故乡水”的风采所吸引,和“故乡水”合影亦成为去沙面游览游客的保留项目。
“故乡水”的设计过程还有不少故事。例如,“濯月亭”亭顶贴的都是金片,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黄金并未在市面流通,建设者们从银行那里申请999足金,拿去打成金片,再一片片贴在亭子上。
广州东方宾馆、广州花园酒店的园林景观亦各有特色。1985年开业的广州花园酒店后花园,内有18米双瀑布,红拱形小桥、溪流中锦鲤畅游,与岭南风格亭台水榭交相辉映,有天涯若比邻之意。
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
“草暖”“珠江”呈现新气象
始建于1985年的草暖公园,取唐代著名诗人李贺诗句“草暖云昏万里春”之意命名,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例采用西式方法营造的城市园林,草暖公园面积不大,但不同品种的植物布局精巧,极好地衬托了欧洲风情的建筑。
草暖公园在当时极受年轻人欢迎,内有当时广州唯一的音乐喷泉,水柱会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跳舞,还有彩光映射着水柱。很多年轻人喜欢在此跳交际舞。公园别致的园林景观成了广州人心中最爱的婚纱照拍摄点。最高峰时,一天有100对新人来这里拍照。
草暖公园最早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吴劲章说:“草暖公园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引领了当时园林的设计思潮,大家以后都打开了思路,各种融贯中西的作品涌现出来了。”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珠江公园地处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代表着城市园林生态化设计的肇始。公园最大特点是植物造景,当时在广州以植物造景的公园还不多,被行内人士认为是一个成功案例。
珠江公园设了风景林区、萌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湖滨区等六个主题专类植物景区,运用丰富的植物品种组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植物景观。棕榈植物在改革开放以前岭南地区常用的品种大概20多种,但是在珠江公园用的起码有七八十种。
这些园林作品,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践行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精神,这同样也是岭南园林的精神内涵,最终成为现代岭南园林的佳作。
新景处处·城园融合
代表园林: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当代园林再添新景
承载更多文化功能
近年来,广州园林再添新景,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即是其一。新馆分为五个区域:公共文化中心、曲艺园、广府园、广秀园、翰墨园,与小桥流水、石山亭廊、花草树木荟萃成大型园林景观。从毗邻新滘中路的大门进入园区,直奔公共文化中心的中心阁,登上39米高的汉唐风格建筑,可以俯瞰整个园区,海珠湿地公园和海珠湖的风光也尽收眼底。走在园区,一步一景,绕过大石山,豁然开朗,翰墨园地势最高,曲折的连廊顺山势而上,水流从高处顺势流下,蜿蜒穿过园区;曲艺园开阔敞亮,汉唐风格的高楼内里是具有粤式茶楼氛围的舞台,楼外广场流韵台前的地面则是用工尺谱记录的一曲荔枝颂。广府园、广绣园虽小却精致,镬耳墙、灰雕、砖雕、木雕等岭南风随处可见。清代文人熊景星曾用“红云十里,八桥画舫”来形容荔枝湾的美景,而以“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再次为岭南园林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当代园林融入了更多功能,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化馆,这里还要承载很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刚刚过去的3月,2023非遗品牌大会就在这里举办,向全国来宾展示了广州又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客厅。接下来,更多市民将在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中领略这座大型岭南园林的风采。
岭南园林诗意盎然。3月16日晚,“湾区诗会之‘兰之猗猗’诗乐会”在广州兰圃优雅绽放,《序篇》《思念》《风雅》《旷达》4个篇章,与琴、筝、笛、箫、埙等演奏的古风乐曲,营造诗乐相和的体验,结合园林意境,幽雅简淡的诗意氛围溢满。
广州园林书香四溢。公共阅读空间进驻公园,越秀公园的陌上花开、粤书吧,珠江公园的湾区书屋,广州儿童公园的榕树下阅读空间、荔湾湖公园的问山书屋等,书香与郁郁葱葱的园林融为一体。不久前,出席园博会的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说,在广州感受到了绿色生态文明给城市带来的发展活力。“我在广州逛了越秀公园,看到公园内有书院、有花开,市民游客在公园里可以安静地读书,看花开花落,感受生活的美好。”
城园融合,在广州,城市与园林相伴相生。广州不仅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昔日的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带还处处可见口袋公园,这些公园虽小但讲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收获“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街角看花”的幸福感。
当岭南园林融入城市,让广州更有温度和诗意。
诗卷里的岭南园林
咏药洲
花药氛氲海上洲,
水中云影带沙流。
直应路与银潢接,
槎客时来犯斗牛。
——宋·许彦先
咏南园
南园蝴蝶飞,
绿草迷行迹。
青镜扫长蛾,
娟娟弄春碧。
锦屏千里梦,
寂寞愁芳色。
小字写长笺,
鳞鸿坐相隔。
——明·李德
咏海山仙馆
修梧密竹带残荷,
燕子帘栊翡翠窠。
妙有江南烟水意,
却添湾上荔支多。
萧斋旧制多藏画,
吴舫新裁称蹋莎。
万绿茫茫最深处,
引人幽思到岩阿。
——清·何绍基
咏南园酒家
层楼重阁怡宫殿,
雄辩高谈满四筵。
万盏岩茶千盏酒,
三时便饭四时鲜。
——郭沫若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策划/读懂广州工作室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骆昌威、陈忧子、杨耀烨、李波、廖雪明、庄小龙
海报文案/叶碧君
海报设计/陈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