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0余年!韶关浈江梅村的“菇”往“金”来
语音播报

“南华菇,南人谓菌为蕈,豫章。岭南又谓之菇。”起源于广东韶关,南华菇的栽培历史迄今已有300多年。因这种久负盛名的草菇营养价值高、历史悠久,很受消费者欢迎。一簇簇源自三百年前的草菇,如今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增收、还推动了浈江文旅融合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产业基础。

当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梅村村的南华草菇扶贫示范基地,走进菇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着的镀锌架子,架子上的每层菇床都挤满了灰褐色的草菇。遇上出菇时期,每天清晨这里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赶早采摘新鲜的草菇,迅速分拣、打包,以最快的速度将它们送到市民的餐桌上。

据了解,南华草菇栽培基地现占地51亩,建有20个智能化温室菇棚,总投资500多万元,目前草菇年产值100000 公斤左右,年产值可达150多万元,该基地产出的优质南华草菇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还走出了深山、辐射大湾区。目前,基地已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证书;2022年,南华草菇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创立这个公司的初心很简单,想将自身所学、发挥余热用于发展壮大韶关食用菌产业。”韶关学院微生物专业退休教授、玉蕈菌业负责人方白玉说,韶关是草菇的发源地,但在这里却很少人种植草菇,“做一名‘菇’勇者,一方面能传承韶关草菇历史,一方面又能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农产品,还能给周边留守的老百姓提供一个平台,学习栽种技术,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草菇栽培带动了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固定工人年收入可达5至6万元。住在距离基地不远的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旗岭村村民贺旦英表示:“我在这边工作好几年了,每个月能多几千元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在浈江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基地还推出了研学游,从草菇的历史到草菇的培育、种植、采摘,吸引了不少游客。”方白玉说,“文旅融合,发挥出一片土地的多重价值,这应该就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近年来,韶关市浈江区充分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资源要素,厚植特色产业优势,深挖产业多种功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形成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康养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促进乡村振兴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升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卢珊、王敏妍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