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关注有约君的粉丝朋友们,
一定对“春宜养肝”的说法不陌生。
春季大自然阳气生发,
除了顺应天时养护,
根据中医的五脏调养法,
春季养肝正当时。
不过你是否知道,
其实早春、仲春、暮春三个时期
养生重点各有侧重。
今天(3月21日)恰好是春分节气,
这一时期该如何吃出养生?
有约君为你梳理好了——
春季养肝
先从这两点做起
中医的角度看,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前者可以让气的流通顺畅,后者可以让血液充足,做好了这两点,才是养护肝脏的精髓。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第一点:
保持积极心态 有助疏肝理气
上面提到“肝主疏泄”,除了直接影响脾胃消化,肝还能疏泄周身气机,掌管情绪,调畅人的精神情志。
如果一个人总是闷闷不乐,肝气就容易郁结,堵在体内,导致血液的流动也不通畅。一般来讲,肝气不舒的人容易脸上长斑,而且皮肤发暗、发黄,皮肤老化明显。
所以,想要养肝护肝,那就一定要让自己遇事冷静,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平气和,才能保护好肝脏。
第二点:
保证充足睡眠 有助养护肝血
过度劳累或经常熬夜,也被认为是伤肝的常见行为。晚上11点以后是肝脏排毒、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期,过度熬夜会让肝脏疲惫不堪,而平时过度劳累会降低免疫力,两者相加对肝脏的损害很大。
从中医的角度看,肝主藏血,夜间是肝脏排毒的最佳时间,但熬夜就会错过肝脏藏血、排毒的重要时机,进而造成肝血亏虚。因此,建议春季少熬夜,最好在夜间11点前入睡。
春天怎么吃更养肝?
早春、仲春、暮春各有侧重
早春重点:疏肝
饮食宜辛散温补
早春,是指立春到惊蛰之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气候特点是乍暖还寒,气温昼夜温差大并且气温较低,人体内的热量消耗依然较大。
这一时节,人们容易感到精神倦怠,主要也跟人的肝气不畅有关,失眠,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也随之出现,因此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疏肝理气。
早春应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洋葱、芋头、卷心菜、香菜、生姜、葱、大蒜、胡椒粉等,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
另外要保证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还可适当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日趋活跃的需要;同时应少吃寒性食品如黄瓜冬瓜,也不宜过早喝清凉的饮料,以阻遏阳气发越,伤害脾胃。
仲春重点:补肝
饮食宜增甘养脾胃
仲春,是指惊蛰到清明之间的时间,当下正是仲春时期,此时气温进一步上升,万物复苏,肝气随万物升发,肝气渐旺并逐步偏于亢盛。
而根据中医理论,肝气渐旺必然影响脾胃功能的运行。又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肝气的疏泄,所以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此时,适当吃一些能入脾养胃、滋补和中的甘味食物,比如山药、红枣、蜂蜜,不但有助于气血生化,从而保护肝脏功能。
同时,还应增加新鲜应季蔬菜的摄入量,如芹菜、菠菜、黄豆芽、胡萝卜等,这些应季的新鲜蔬菜瓜果有助于补充人体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
暮春重点:平肝
饮食宜清淡健脾
暮春,是指清明到立夏这段时间,气候特点主要以温暖、潮湿为主,容易产生湿热、引动肝火,因此,养生重点在于平肝气、养肝阴、祛湿热,饮食应清淡,重在健脾祛湿。
推荐的食物有菠菜、菜心、芹菜、莴笋、蘑菇、藕、百合、山药、豌豆、眉豆、牛肉、鸡肉、鹌鹑蛋等,可以增加一些清热解暑、养阴除烦的食物和汤饮,例如绿豆汤、酸梅汤等。
总的来说,春季在调整饮食结构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以防止饮食变化过快而导致脾胃不和,避免引发腹泻等疾病。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养肝食疗方推荐
有约君还整理了五道中医师推荐的养肝食疗方,在家不妨一试。
1
五指毛桃乌骨鸡汤
材料:乌骨鸡1只,五指毛桃100克,姜3片,蜜枣1颗,盐适量。
做法:将乌骨鸡、五指毛桃同煮至鸡脱骨,加盐调味即可。
点评:乌骨鸡补肝益肾,补气养血,退虚热,五指毛桃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
2
石斛山药粥
材料:石斛10克,山药20克,粳米150克,大枣5枚。
做法:石斛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煎煮成汁,去渣留汁,再加入洗净的粳米、山药、大枣以及粳米,加适量水,用小火熬煮成粥。
点评:益胃生津、补肝益肾。
3
金橘芡实小米粥
材料:金橘20克,芡实100克,小米50克,生姜少许。
做法:金橘切片,芡实、小米淘洗干净,所有食材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即成。
点评:健脾养胃,疏肝理气。
4
决明子杞子猪肝汤
材料:炒决明子15克、枸杞子20克、姜片3片、猪肝100克。
做法:一起煲汤,大火煑沸后,小火煎15分钟,食盐调味饮食。
点评:平肝明目,润肠通便。
5
荠菜豆腐羹
材料:荠菜150克,嫩豆腐250克,胡萝卜25克,青笋25克,香菇25克。
做法:豆腐、胡萝卜、青笋、香菇切丁,荠菜、葱、姜切成细末;锅内油温七成热时,将以上食材一起下锅,烹入鲜汤煮7分钟,加适量盐翻炒均匀后,用淀粉勾稀芡,淋上麻油即成。
点评:清淡鲜香,有助平肝明目、祛湿消肿。
整合自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公众号、老人报、人民网、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家庭医生公众号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