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海味,以鲍鱼为首。因富含谷氨酸,鲍鱼鲜美异常,被誉为“海珍之冠”。揭阳惠来海域在夏季常有冷水团流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鲍鱼避暑港湾,实现了“北鲍南养”。向海而生的惠来人,最早走上了一条规模化养殖鲍鱼的致富路。
近年来,惠来县通过创建鲍鱼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带动农户养殖鲍鱼,实现年产成品鲍鱼2290吨,鲍鱼年产值约16亿元,带动从业人数1万多人,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户增收。惠来鲍鱼走向全国,销往世界,鲍鱼特色产业也成为惠来县域的海洋经济特色牌。
鲍鱼“小特产”升级乡村振兴“大产业”
中国鲍鱼产量占全球八成以上,而惠来鲍鱼苗产量占比全国四分之一。可以说全国每四颗鲍鱼中,就有一颗来自惠来;全球十颗鲍鱼中,两颗来自惠来。
这要归功于一批敢吃螃蟹的企业家。1996年,广东省海源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下称“海源达”)总经理詹伟杰第一次尝试在家乡开设鲍鱼场。如今,惠来已经成为广东最大的鲍鱼生产地,全国最大的度夏鲍鱼种苗基地。共计24个鲍鱼养殖场,占地面积600亩。“我们年成鲍产量400多吨,占全县五分之一。”詹伟杰说。
海源达只是惠来鲍鱼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依靠得天独厚无污染优质海水资源和先进的育苗养殖,惠来县年产鲍鱼苗43亿粒,苗种占据了国内50%的市场,甚至远销全球。
但惠来县鲍鱼产业仍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养殖设施及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为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惠来县筹划通过创建惠来县鲍鱼产业园,延伸鲍鱼产业链,先后出台《惠来县鲍鱼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惠来县促进鲍鱼产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鲍鱼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2022年6月,惠来县鲍鱼产业园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荐名单,成为全省唯一的鲍鱼产业园,海源达就是产业园的牵头单位。
在詹伟杰看来,过去单纯的鲍鱼养殖已不能适应目前产业振兴的形势和养殖户的发展需求,需要现代化的产业园来推动鲍鱼产业的聚集升级,全面提升惠来县乃至广东省鲍鱼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事实上,鲍鱼养殖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作用巨大,鲍鱼产业已经成为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例如,詹伟杰通过“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村民不但能拿到工资,也能从公司收益中得到分红。公司现有固定工人200余人,而季节性用工高峰期可雇佣工人接近1000人。”詹伟杰说。
未来,产业园将继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引导普通农户以资金、设施装备、收益权等入股参与产业园建设,让农户分享涉农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带动惠来实现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助力县域探路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惠来县的鲍鱼养殖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受疫情影响,本应是销售旺季的惠来鲍鱼产品面临滞销。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惠来县尝试通过建设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借助数字营销的新模式。
2020年,惠来县在全省首创举办“惠来鲍鱼国际网络节+云展会”,220多万直播流量直达C端,有超过8万名采购商上线选购,签约金额超过1亿元;2021年,惠来升级云展会,网络曝光量超过2000万,引起了极大的市场反响。
“目前,公司已有50%的鲍鱼转战线上销售,陆续有香港的客户寻网买鲍鱼。”詹伟杰认为,“网络节+云展会”模式不仅有效地帮助了鲍农纾困,还成了惠来鲍鱼品牌打造的有力抓手。
在推动鲍鱼产业搭上“直播带货”“出海尝鲜”后,惠来县正积极开拓万亿级预制菜赛道。数据显示,到2025年,国内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6000亿元,而随着行业逐渐成熟、规模增长,预制菜行业有望拥有3万亿元以上市场。
充足的原料供给与庞大的产业规模,惠来发展鲍鱼预制菜具有优势。近年来,惠来积极将鲍鱼产业从农业产业向外拓展,紧抓预制菜新赛道,继续推动惠来鲍鱼走向全国。
目前,惠来正围绕“粤东城市群新城市中心,临海特色产业战略高地”新定位,紧锣密鼓推动产业园建设各项工作。
据了解,惠来县鲍鱼产业园总体布局为“一核、一区、两轴、多点”,其中“一核”即产业园功能核心区;“一区”即鲍鱼预制菜加工示范区;“两轴”即从核心区延展的两轴(西北一轴,东南一轴),产业融合(农旅)发展轴线;“多点”即多个鲍鱼高标准养殖基地(含鲍鱼种苗繁育示范点、鲍鱼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等)。
詹伟杰告诉记者,目前,鲍鱼农业产业园分两大板块,在一产方面已经建设好178家鲍鱼养殖场,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未来将重点建设打造鲍鱼预制菜产业园,打造惠来鲍鱼产业旅游观光示范带,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惠来,小小的鲍鱼正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为全国农业振兴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预计到2025年,惠来鲍鱼养殖面积将达1万亩,年产苗量60多亿粒,年产成品鲍鱼6000吨,产值达26亿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董晨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