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19:30 、3月18日14:30,粤剧《红头巾》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上演。
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17日场次),国家一级演员梁晓莹(18日场次)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岑海雁、冼鉴棠、朱红星,国家二级演员严金凤、翟春燕、莫伟英、唐思果、袁陈玉及优秀青年演员朱晓琪等联合主演,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排演三年来,《红头巾》不断提升
粤剧《红头巾》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出品,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编剧。
“粤剧《红头巾》从排演到现在,我们从熟知它、走进它、呈现它、再现它,再到体会它、发现它和共荣它,三年来我们对这个题材的‘从源头出发’(人类精神、文化力量)的初心是没有改变的,但是我们呈现的熟练度和认知度上有大大的提升。”张曼君导演在接受采访中如此表示。
《红头巾》3月17日场次,曾小敏、岑海雁、朱红星、唐思果
张曼君说:“曾小敏饰演的‘带好’,就承载了我们对这个人物既是诗性的、又是具体的一些表达,比如美、隐忍、内敛和宽厚,呈现了一个小女子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自我坚守、战胜怯弱的过程,在她和姐妹们共生共荣中,在她具体的呼吸和情感中,使得我们的诗性有了更加具有底层意义的一些表达。这个呈现我以为是中国戏曲以抒情见长的一种特色,使得我们这出戏,它不再是以故事层面为第一需要,而是站立在我们已经认知的文化道德的构架上,我们去寻找,寻找人物的命运之门。所以它可能跟其他的戏剧有所不同,它好像什么因素都有,但是它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一种精神之美、文化的渊源之美,诗性的灵动之美,像我们确定的这个主题‘女人如水,上善若水’”。
《红头巾》3月18日场次,梁晓莹、严金凤、莫伟英、朱晓琪
世界的“红头巾”
粤剧《红头巾》用小人物、小故事,将一个具有世界性话语的群体搬上舞台,讲述了一群三水年轻女子在20世纪30年代初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做建筑工养家糊口的往事。
“捱下捱——命生好丑唔怕捱……”柔美绵长的旋律,一个“捱”字的隐忍和坦然,编织着“红头巾”们沉默埋头的一生:平淡无奇而韵味悠长,平凡普通而沧桑尽阅,平静坦然而风度凛然。搓灰沙、挑砖块、搬木料,铲泥、筑路、盖房屋……离乡别井的三水女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靠肩挑手提,领取最低微的报酬,做着最粗重的工作,创造了至今仍为人称道的传奇,最终载入了新加坡的历史,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尊重,而那最具标示性的“红头巾”,成了赋予三水女工们的至高敬意,成为展现华侨妇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词。
粤剧的“红头巾”
粤剧《红头巾》深度挖掘和展现了20世纪初,佛山三水一群女性下南洋谋生养家的特有历史现象,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色的粤剧剧目,也是一部讴歌主旋律又另辟蹊径的艺术精品。
该剧最大的亮点在于女性色彩、女性文化非常鲜明,剧中也没有体现惯常的男女情爱,但涌动着对情感的倾注和温暖。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船舱”翻滚到“消毒”上岸,从阿妈“哭子”,到带好痛失情郎的“盲婚”对拜,以及集体“走难”、“惠姐”中弹离世等感人场景,无不挑动着观众的神经,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此外,该剧大胆运用创新手法,既有粤剧中最为熟悉的《妆台秋思》《平湖秋月》等曲牌,也有叹歌、哭嫁歌、丧歌、咸水歌、清歌等民间曲调歌谣适时出现,同时对传统粤剧唱腔音乐和民间小调的再改造,还结合了西方音乐剧的现代舞和摇滚说唱等不同的艺术元素,特别是“船底舱”“建筑工地”“走难”等一系列的女性群体舞蹈,让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享受粤剧传统艺术表演的同时有了更现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耳目为之一新。
谢幕时,伴随着充满地域特色的三水叹歌,台上是在“圆场”中缓缓出场致谢的“红头巾”,一举一动皆在戏中,台下是纷纷起立、鼓掌致意的观众,台上台下沉浸在感动的余温中,绵延的掌声,经久不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通讯员:林楷虹、薛才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莫斯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