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番禺区大龙街旧水坑村积极打造省定特色精品村,以“绣花功夫”让闲置土地变身“四小园”;全面治理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新乡村;助力建设大龙街“水濂晓岸”新乡村示范带……得益于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旧水坑村容村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打造特色“四小园”
乡村“颜值”再提升
3月8日,记者行走在旧水坑村,宽敞洁净的村道,一个个点缀在大街小巷里的“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映入眼帘,它们犹如一颗颗亮眼的“绿明珠”,串成一条横亘村中的“绿色项链”。这些“四小园”有的用竹篱笆围住、四周栽种着景观竹子,也有的栽种着有机蔬果,还有的建成环境优美、设备完善的小公园......旧水坑村共有20个这种“四小园”,占地面积达720平方米。
自2021年起,旧水坑村大力开展“四小园”小生态板块规划和建设。旧水坑村干部陈沛文介绍,村将十甲中街、水濂大街两个曾经泥土杂草垃圾“共生”的闲置地块盘活,进行沟塘清淤、清除杂物、地面硬化、美化绿化等工作,并增设健身体育器材、休闲桌椅、小凉亭等,建成了两个环境优美的口袋小公园。
藏身于老旧街巷里的11个闲置地盘也陆续被改造成小菜园,曾经的烂地变成特色农家景色。陈沛文提到,村中的小菜园不仅提升了颜值,还实现产值和价值的提升。“周边房屋年久失修,租住的群众经济收入水平偏低,这些小菜园免费提供给他们种植,既让群众降低伙食成本,提升绿色生活品质,也可以让他们通过销售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蔬菜拓宽收入渠道。”
除了打造特色“四小园”,2022年旧水坑村还建成了4处口袋公园、提升3处文化景观以及改造2处人行道。比如:南枝堂前边岗路、木棉脚公园、木棉脚人行道、裕丰酒堂前、篮球场以及雨山陈公祠的闲置空地,进行了线缆入地、绿化改造、外观整饰,还增设灯饰照明、增设凉亭、石椅、草坪、花槽等;颖川路沿线还种上各种花卉植物,打造出富含乡村文化色彩的景观。
“我每日都喜欢自己到处走走逛逛,去公园散散步、和街坊聊聊天,但家人不放心我走太远,叫我不要去。现在村内环境好了,多个公园都离家很近,我有了更多的悠闲好去处,而且家人也很放心。”70多岁的村民陈伯对村中的变化感到很满意。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旧水坑村工业发达、厂房林立,外来人口众多,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22年,旧水坑村集体总收入13007.37万元,是番禺区第一个收入破亿的村。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旧水坑村也出现了环境“脏乱差”等治理难题,想要发展好经济,生态环境质量不能落下,旧水坑村新一届两委班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旧水坑村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为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旧水坑村组建了1支环境督导队负责全村路面和内街巷卫生及交通秩序巡查督导工作,发现问题马上整改。此外,还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点建设工作,建成建筑材料临时堆放点1个,完成建设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8个和误时投放点21个,修建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厢房,厢房内设垃圾分类投放点和环卫驿站和资源回收站。
“这里是十甲中街的小花园,周边有住户在篱笆上晾挂衣物和堆放杂物,请督导队过来协调处理。”3月8日下午,大龙街旧水坑村干部陈沛文陪同记者走访到十甲中街的小花园时发现存在破坏小花园环境的问题,他立即将问题反馈至工作群,让环境督导员前往处理。很快,环境督导队收到问题反馈后立即前往现场处理了问题,小花园得以恢复原样。
陈沛文表示,旧水坑村通过提高保洁标准、规范环卫管理、加强督导,基本实现零卫生死角,为绿色有限空间保驾护航。“村中环境的改善让村民房租有所提升,也让更多企业愿意来我们村投资兴业。”
【文图记者 古晓彤】
【编辑 方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