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被称为人体的“生命塔”,每天承担着分泌、代谢、解毒、凝血等多种“重任”,与身体其他各器官关系密切。比如,我们常说“肝胆相照”,从解释学角度来说,肝与胆可谓“形影不离”。但有一种病——肝胆管结石却很棘手,有的病人因复发多次开刀仍解决不了问题,甚至陷入焦虑、绝望,怎么办?
3月17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举办的爱肝日科普讲座上,该院肝胆外科副主任王平教授支招:科学防治,远离肝胆管结石不用慌。
反复肝胆管结石
“肚皮开花”还有得治吗
人到中年的李先生(化名)因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多次在各地就医,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因病情反复发作,他先后于上海、深圳等多家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开刀多达13次,但术后症状缓解甚微。曾因肝内胆管结石,三次进入重症监护室抢救,饱受病痛折磨的他很焦虑,甚至一度感到绝望。
他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王平教授求助。完善了各项检查,排除了手术禁忌证后,王平教授团队决定为李先生施行经皮肝穿刺I期造瘘(PTOBF)手术。
李先生曾做过多次手术治疗,且切除过一部分肝脏,肚皮上刀疤累累。手术当天,李先生接受全麻后,王平和团队在他的腹部开了一个6毫米左右小孔,并通过B超引导,成功避开血管,对病灶所在的肝段精准定位,随后顺利穿刺取石,为他清除了肝内胆管结石。
术后,李先生术后第一天就下床活动,恢复良好,摆脱了疼痛等症状的困扰后,他胃口不错,睡眠质量好转,整个人看上去也精神多了。
创新术式 碎石取石除隐患
“像李先生这样因肝胆管结石复发,多次反复开刀的患者不在少数。”据王平教授介绍,肝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Y型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难治愈的胆石病,约占胆石病0.6%-21.2%。高发年龄为30-50岁,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如多食鱼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多数患者发病时出现上腹部疼痛(绞痛或持续性胀痛)症状,并且可伴有寒战、发热。由于病情较复杂且病变较广泛,肝胆管结石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
“从防治的角度,早发现早治疗仍是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采用CT、B超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均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一旦确诊,如果是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未发现胆管的梗阻和感染可通过定期观察,改善生活方式来干预。比如饮食卫生,少吃鱼生食物,合理膳食,减少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控制肉类和动物内脏的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盐分;适当运动,多喝水促进沉石性物质和细菌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等。
“目前肝胆管结石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依旧是手术治疗。”据王平教授介绍,近年来,经皮肝穿刺I期造瘘硬镜碎石取石术(PTOBF)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结石取净率高、术后结石复发率低等特点,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对临床症状较严重,出现反复腹痛以及黄疸、发热等并发症的患者,一般建议微创手术取石,解除胆道狭窄及梗阻,去除结石的部位和感染病灶、恢复和建立舒畅的胆汁引流以防结石复发。而对于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辅助治疗,用药溶石排石的同时还可助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代谢。
专家简介
王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病区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业方向: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肝癌、胆管癌、胰腺癌、复杂肝胆管结石及狭窄、胆管损伤、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手术(PTOBF)治疗复杂的肝胆管结石领域有所创新。
出诊时间:越秀区.沿江院区周一全天;荔湾区.大坦沙院区周四下午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茹志娜、韩文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