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专家匠人共聚新会 探讨葵艺的发展与挑战
语音播报

中国有很多“小而美”的传统手工艺品,新会葵扇就是其中之一。

江门新会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素有“葵乡”的美誉。经过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在葵扇上烙画、编织、绣花等工艺融为一体,创作出来的新会葵扇既有工艺品的美感,又有日用品的朴实,在工艺和实用间达到了优美的平衡。

这样一门有味道的老手艺,这样一种迷人的传统工艺品,在今天可以有怎样的新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新挑战?3月10日,在当地举行的新会葵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和葵扇匠人们同台论道,共商未来。

研讨会上,江门市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宝筠介绍了葵乡非遗项目的现状及阶段性成果。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巡视员杜佐祥以《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前景》为题发言,他认为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勃勃生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陈希指出,回归服务高质量生活是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目标,传统工艺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走入人们的内心,广大专业工作者只有贴近生活服务人民才能确保传统工艺美术高质量创作的基点,创造中国美学的价值。高中德育正高级教师、江门市劳动模范梁新明校长介绍了学校以劳动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新会葵艺校本课程,以及协同社会资源打造新会葵艺课程体系的经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地方非遗专家林福杰分享了史籍、志书等关于葵艺的历史记载,深入解读分析新会葵艺发展的1600年历史。

新会葵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廖惠林分析了新会葵艺的发展趋向,他讲述了葵制品向葵工艺品的转型过程,认为新会葵艺在新时代逐渐趋向工艺品或艺术品发展,蒲葵的天然植物属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材料及新工艺的融合下,将走出一片亮丽新天地。新会葵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琼花结合推动新会葵艺进校园的发展,分享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葵艺、传承葵艺。

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江门市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市新会区文化馆指导,新会区会城葵乡传统工艺品经营中心主办,广东非遗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新会陈经纶中学承办,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美术教研基地(江门)、江门市工艺美术协会、江门葵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下午,与会嘉宾考察了南坦葵林和新会葵艺传承基地。南坦葵林保存着1500多亩蒲葵林,是我国具有规模和上百年历史的蒲葵林,见证了葵扇工艺发展的一段重要时光。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参加了植葵树活动和新会葵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新会葵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成立,旨在鼓励公众实地体验葵艺制作过程,为搭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平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