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履职 | 全国人大代表陈广浩:有关科技体制改革,我建议→
语音播报

科技创新素来是全国两会的热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等成为热话题中的焦点。

要让顶尖科学家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改变目前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布局创新链不同的单元,应该有各自的分工和定位;要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接受了广州日报两会报道组记者的专访,谈到目前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几个关键问题。

制定低频次、长周期、分类考核机制

广州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您看来,要让顶尖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应该为其提供什么条件?

陈广浩:我认为,要让顶尖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改变目前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应该团队评估与个人贡献相结合,同时坚持分类推进,对不同类型科研、不同分工要有不同的考核与激励方式;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制定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坐住“冷板凳”,为创新突破创造条件。

中科院广州分院近年着力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根据任务开展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以创新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 陈广浩

基础研究要坚持原创性,也要强化需求牵引

广州日报:随着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围绕基础研究,应如何优化相关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陈广浩:对基础研究,我认为要加大政策支持。基础研究要坚持原创性,要围绕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要强化需求牵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基础研究要“四链融合”,促进不同行业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形成创新贯通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同时,要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开展有目标的基础研究。此外,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形成相互促进的支持体系。

布局创新链不同单元,应有各自的分工和定位

广州日报: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据您观察,目前仍存在哪些壁垒?如何通过“四链融合”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陈广浩:我认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目前科技创新链中存在许多壁垒,主要是各自为战:分工不明确,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完整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人才等基础的提升,开始布局了一批国家实验室,正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开始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都在布局创新链,这些不同的单元,应该有各自的分工和定位,但恰恰分工不明确,造成简单低端科研工作的重复,形成相互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研究成果水平不高。

个人认为,创新需要利用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应该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围绕产业需求,联合攻关解决核心“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好金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四链融合”,发挥创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章程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