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家张恩利大型个展“张恩利:肖像”在和美术馆呈现,一至三层展厅分别以“线的空间”“物的空间”与“抽象人物的空间”为主题,展示逾50件大尺寸绘画与特定场域装置作品,包括数十张创作于2022年的新作,继续探索艺术家近二十年的创作路径及其转向。
展览现场
提起张恩利的作品,人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不尽相同的画面:从早期色彩厚重、充满张力的城市边缘人物,到以一种冷静、几近“直白”的方式呈现的普通日常之物,再到近期那些抽象而纯粹的形象。艺术家30余年艺术生涯,其艺术历程大致分为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城市人物肖像系列,2000年代至2010年代对于日常之物的描绘,以及近几年创作的抽象绘画和空间绘画装置。
《彩色房子》张恩利
可以说,张恩利的艺术实践可以被理解为某种自我认识论的外延,外物的边界、内在的收张、意识的范式,始终在作品的隐蔽处低声自白。内心更是毫无怯避地向创作袒露——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以何种方式感知人生,生活又以何种姿态立足,它们如何相互诠释,相互交融,又相互消解。
《一堆迷彩球》张恩利
在张恩利告别九十年代人物肖像中凌厉的血肉之气,物、容器与绳管成为其新世纪头一个十年里最为关切的主题。画面的情绪在此时温和与含蓄起来,城市生活的末梢也巧然成为创作中性格迥然的主角:一只水桶、一方衣橱、一条皮绳抑或是一角地砖,稍纵即逝的情绪均转化为无限的戏剧张力。而当早年的“容器”化身空间之形,“绳管”化身空间之纹理, 其“空间绘画”的诞生便同时水到渠成。
《两个灯泡》张恩利
2017年以后,张恩利实现了以抽象方式描绘具象人物的风格转换,也仿佛完成了从空镜叙事转向情节叙事的调度。近年来,他的“肖像”系列将停留于心间的印象通过颜色、形式、构图、情绪、空间感受等方式重新演绎于画布上。它们以抽象为表现形式,以具象概述的标题展现了艺术家探究自我潜意识对于记忆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状态的抽象化理解。艺术家从记忆深处遗留下的痕迹出发,涂抹的痕迹既提取了过去历史的精粹时刻,同时即兴捕捉了当下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变化,将时间、空间、事件与个体现实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凝练于同一平面上。
《四季商人》张恩利
这些看似无规律可循的线条、色块以及笔触的运用源自艺术家多年来受传统绘画的影响。经时间的沉淀,通过打破个人内在的习性,融汇外部环境的细微感知,从而达到绘画本初的力量。趋近意识流的遐想并非来自历史之探索或技法之需求,而是自我土壤中发生的真实情愫。其笔下的厨师、编剧抑或商人、博士都转向一种新的认识论——潜意识中的角色分析,亦是艺术家精神中的真实。
展览现场
张恩利的“肖像”因此成为一面双向之镜,一面朝向自我,一面朝向世界。当观众驻足于美术馆的双螺旋楼梯之上,也似乎正同时置身这面双向之镜中,混沌自我与世界,彼此纠缠又相互凝望,随后拾阶而上。
《柱子》 张恩利
展览信息
张恩利:肖像
展期:2023年2月17日– 5月14日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怡兴路 6 号
关于艺术家
张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部分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