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有两大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1998年,受恩师袁隆平的安排,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昭东前往菲律宾,从事研究和推广热带杂交水稻。
在异国他乡推广杂交水稻25年,如今已70高龄的张昭东依然忙碌在菲律宾的田间地头。在他的努力下,杂交水稻在菲律宾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种植面积明年将突破16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8吨。
张昭东兴奋地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菲律宾曾是全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去菲律宾的时候,人口是7000万,现在已经增长到1亿1000万,但菲律宾国家粮食进口量却从当时的每年400万吨减少到200万吨。杂交稻发挥了重要作用。菲律宾目前粮价稳定,人民也早已不挨饿了。”
张昭东
菲律宾农民拿着杂交稻高喊:我靠它供3个孩子读完大学
去年,菲律宾农业部长威廉·达尔亲自为中国杂交水稻专家张昭东颁授菲律宾农业部最高荣誉奖,荣誉奖状上这样写道:“张昭东是菲律宾杂交水稻技术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先驱,也是中菲民间友好的伟大纽带和历史友谊的缩影。”
尽管离国多年,但接听记者电话时,张昭东依然是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回首往事,仍让这位7旬老人心潮澎湃:“我到菲律宾是袁老师安排的。袁老师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我刚来的时候,菲律宾搞杂交水稻已经10多年了,也有一些品种,但面积不超过1000公顷。袁老师希望我来到菲律宾后,要专注研究热带杂交水稻品种。经过几年的攻关,我们开发出了适合当地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现在已经推广了20年。今年,它在菲律宾的种植面积是110万公顷。明年会发展到160万公顷,菲律宾农业部已经为此落实了指标。”
如今,菲律宾的杂交水稻无论种植面积还是发展速度在东南亚国家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张昭东介绍:“菲律宾原来的常规稻每公顷产量大约是4到5吨,现在,杂交稻的产量达到了每公顷7到8吨。我们推广杂交水稻以后,菲律宾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2017年,菲律宾举行的一次杂交水稻收割会让张昭东印象深刻。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亲自参观杂交水稻收割,并听取农户的汇报。一个米厂厂长对总统表示,以前,村里种植常规稻,米厂快维持不下去了,最穷时,身上的钱只有8000比索(1菲律宾比索=0.1247人民币),后来村里发展杂交水稻,他也大力推广种植,同时扩大大米加工厂的产能。现在,他的资产已达8亿比索。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杂交稻,当时他肯定就破产了。
张昭东(左)在菲律宾当地
还有一个农民,手扬着杂交稻的种子袋高兴地对总统说,自己种了杂交稻后,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修了房子,培养了3个孩子大学毕业,这些都是杂交水稻的功劳。
“当杜特尔特总统听到这里时,他高兴地拍手叫好,大家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于是,总统下了决心,要扩大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如今,菲律宾成了整个东南亚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张昭东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世界人口超过了80亿,不少地方出现粮荒。但在菲律宾,我没有看到哪个地区出现粮荒,价格稳,粮食也充足,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在这方面,我认为杂交水稻是做了突出贡献的。”
创业艰辛:
国情不同让他必须手把手教学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因环境和国情不同,当初张昭东在菲律宾推广杂交水稻时曾遭遇到各种风险挑战。
首先是隧道育种。张昭东说:“我们刚来菲律宾时,曾带了一些国内的杂交水稻品种,但并不完全适应当地的热带环境,所以,我们头几年的重点是选育热带杂交水稻新品种。此外,还要开发杂交水稻种植的相关配套技术。最终,我们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收集很多资源进行测配,终于选育出了一个合适的品种。”
其次是品种审定。张昭东介绍:“我们当时把种子免费送到菲律宾30个省(菲律宾共有70多个省)的农户手中做示范,每个省种一公顷,免费给老百姓种。到水稻收割验收时,菲律宾农业部长亲自到田里考察。当地的种植示范户就把部长拖到种植杂交水稻的田里去看,说这个稻子太好了。部长前后考察了两次,看后非常高兴,杂交稻在菲律宾的表现特别好。考察结束后,菲律宾农业部长召开紧急会议,把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全部叫来,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的品种可以在菲律宾全面推广。如今,我们的杂交水稻品种成了菲律宾的对标品种,意思是其他水稻品种的产量只有超过它,才可以进入菲律宾的水稻市场。”
但技术和国情的不同,仍让杂交水稻的推广步履维艰。张昭东介绍:“杂交水稻种植需要很多配套技术。刚开始,菲律宾农民按照原先种常规稻的方法来种杂交稻,产量上不去。他们也不懂得杂交稻怎样‘早生快发’,催芽技术也跟不上。水稻种不好,农民就会上门找麻烦。如果我们不去帮他,他就投诉到政府部门。所以我们只能一点点耐心地培训农民,逐渐让他掌握杂交稻的种植技术。”
张昭东和袁老
张昭东介绍说:“中国不但有杂交水稻推广中心,全国各个县都有农技推广站,农民的技术培训早已解决,因此推广种子十分轻松。但在菲律宾没有这样的机构,农民技术的培养,都需要我们来做。不做这些,杂交稻就没办法推广,所以我们刚开始工作量很大,必须手把手地教农民育秧,打农药、治病、施肥。这样耐心地教导,农民的技术才慢慢提升。”
此外,宣传同样不可或缺,张昭东表示:“菲律宾的土地是地主所有的,而地主通常不下田,都是佃户在田里做事,他们没有决定权。所以做杂交稻推广一开始并不顺利。为此,每次杂交水稻丰收,我们就直接到田里开宣传会,把附近所有的地主都请来让他们去看。种得好的农户还会在会上发言,介绍种了多少公顷、用了多少肥料,到底赚了多少。我记得,有人1公顷最多赚了9万多比索。”
随着时间的磨合和百姓的获利,杂交稻的推广如今已变得越来越顺利。
回忆24年异国他乡的漂泊,张昭东说:“我刚来菲律宾时是很不适应的,我们最开始租的那个房子,是已经废弃多年的旧房子,我们只把它简单维修一下,就住进去了。院子里有口井,我们做饭喝水洗衣服都用井水,洗完衣服后,水会倒在外面的河里,但没想到,这口井的水和河沟是互通的,洗完衣服的脏水又流回到井里面。这样的水我们喝了半年多,直到很多人拉肚子,我们才发现水的问题。于是我们换了桶装水,这才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好了,各方面条件也改善了,和菲律宾当地的老百姓和农工相处得很融洽。我们基地每天有200多人工作,他们对我们很好。”
“在菲律宾,如今我们生活得还不错,慢慢和农民打成一片。我每天6点半钟必须要起床,给农民们派工。如今,我的儿子也在菲律宾帮我推广杂交稻,我的孙子也在这里。”张昭东表示,尽管当地政府多次邀请他入籍菲律宾,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我的心始终是中国的。”
忆恩师袁隆平:
他在菲律宾家喻户晓
回忆起恩师袁隆平,张昭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袁老师2004获得世界粮食奖时,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亲自写了推荐信,这封推荐信里有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阿罗约说:‘全世界来过菲律宾的科学家不少,但唯独只有袁隆平,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张昭东到菲律宾后,与袁隆平一直保持着沟通,“袁老师派过来前,已经明确规定了一条,我直接由他管,有什么事都直接向他汇报。袁老师非常关心杂交水稻推广,我的汇报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每年8月到9月,我必须回国,那个时候国内的杂交稻都种出来了,有示范、有现场。我首先要向袁老师汇报菲律宾的情况,第二要看看各个省、各大种子公司的杂交稻种植怎么样。这让我有个参照。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袁老师亲来菲律宾考察,我带他到现场做汇报。”
张昭东说:“从我到了菲律宾,袁老师来菲律宾的次数就特别多。2002年,我们研发出新品种后,袁老师就对我说:‘你在那里给老百姓种好,明年,我一定到菲律宾去。’2003年,正好遇到SARS,香港到菲律宾的飞机基本都停航了,但袁老师依然趁着疫情间隙到菲律宾考察。当阿罗约总统听说袁老师要来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袁老师坐的车从机场到我的基地,一路上都是警车开道,表达出极高的敬意。”
张昭东与袁老
但袁隆平并不在乎排场,而是非常讲究实际。一来到基地,他就悄悄地把张昭东拉到一边:“你有车子吗?我坐你的车子,不要别的人,就我两个去到基地看一下。”
张昭东当时正好花了700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车子因为漏水还修过两三回,“我只好对袁老师说,我就有一辆烂车子,他问我能开不,我说能开。示范田离基地大概有15公里,于是我就开着这辆老爷车,把袁老师带到示范田,袁老师立马到田里面去看,当他用手剥开水稻,看到水稻长得这样好,他开心地拍胸脯说‘很好’,那一回,他真是高兴坏了。后来,这块实验田我们拿去测产,每公顷打了10.3吨干谷子。为了这事,阿罗约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还特地邀请袁老师亲自参加,阿罗约宣布,杂交水稻在菲律宾试种成功,而且要大力推广杂交水稻。”
张昭东介绍,菲律宾多台风,杂交稻的抗台风能力比常规稻要好,“我们的品种都要考虑抗倒性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比常规稻有优势,所以老百姓更加接受。”
研制出优质杂交稻:
我们是东南亚最大的种业公司
技术推广之外,在杂交水稻商业化方面,张昭东也做出了卓越的工作。
张昭东告诉记者,袁隆平很早就告诉他,要在菲律宾推广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必须要与菲律宾当地的华商结合起来,由华商出钱,他们出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品种推广出去。
“我们当时找到了当地华商林先生,最初我们搞了6年没赚到1分钱,反而砸了6亿比索。但林先生没有怨言。他知道这需要长期投资,到现在,我们的规模已经搞得比较大,在东南亚,我们已是最大的种业公司。”张昭东介绍,“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影响越来越大,下到老百姓上到总统都对杂交水稻非常重视,因此在杂交水稻商业化方面,目前种子由菲律宾政府买单,我们把种子卖给政府,政府通常免费地提供给农民。而农民对杂交水稻也非常喜爱。有段时间,菲律宾不给予种子补贴了,要老百姓自己去买,由于我们的品种产量高表现好。老百姓仍然自觉购买我们的种子,没有影响我们的销售。我记得有一个老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坐车来找我要种子,从老百姓的眼睛里,我看得到他确实有那种渴望,来要我们的种子。”
很多人认为杂交稻虽然产量高,但却不好吃。但张昭东告诉记者,我在菲律宾还选育了一个杂交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饭也非常好吃。
“针对这个品种,我和林总商量特地开发了一个米厂,我们自己加工、自己搞品牌、自己销售。最开始,我们先送给很多人吃。大家肯定味道后,我们就开始动手扩大生产。这些米我们送到了总统府、送到了农业部,送给了很多人,他们的反馈的都是米好吃。”张昭东告诉记者,“经过一步步推广,我们这款优质大米如今已经销售到了14个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中东、新加坡,价格比泰国米还高。这其中,阿联酋不仅把原先泰国米每个月50个集装箱指标全部给了我们,还让我们在泰国米原先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了每吨50美金,为此,我们现在已经发展了3个米厂,专门用来生产包装这款优质大米。”
“我们出口1吨优质米赚到的钱,可以让国家进口三吨普通米。所以菲律宾对此也非常高兴。这是这个国家摆脱粮食危机的另外一种方式。”张昭东告诉记者。
张昭东认为,在全球人口突破80亿的当下,杂交稻的全球推广,是人类摆脱粮食危机的重要保障,“杂交稻的产量普遍能比较普通水稻提高30%到50%,如果各国选用合适品种,增加种植面积,配套种植技术,一定能走出粮食危机。这也将是中国为解决粮食危机做出的最卓越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