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2月16日只是广州初春很平常的一天,但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居民陈玉彩而言,普通的日子她却数着、盼着,因为还有13天就是“波罗诞”了。
仿古祭海、五子朝王、风雅颂歌……回想起往年“波罗诞”期间的情景,陈玉彩仍历历在目。“波罗诞”作为广府百姓最为期待的民俗喜事,亦是八方游客共享的文化盛会,陈玉彩非常确信,今年的“波罗诞”会比以往还要热闹。
除了精彩的民俗活动,波罗粽和工艺品“波罗鸡”是“波罗诞”极富特色的文化组成,而陈玉彩则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粽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清早4点,陈玉彩就叫上朋友们来到庙头社区的张氏大宗祠准备制作波罗粽,尽管距离盛会还有一段日子,但穿过烟火气十足的宗祠,已经能闻到巷道里传出的阵阵粽香。
飨八方来客,浓浓粽香以待民俗盛会
宽大的蕉叶、绵密的绿豆、小巧的米粒、肥厚的白板肉整齐地码成一排,技艺精湛的阿姨们分坐两边,仔细地完成道道工序,一个个紧实硕大的波罗粽在盆里堆成一座小山。“做波罗粽必须要起早,要把豆子提前泡好,时间很讲究。”陈玉彩说,波罗粽是“波罗诞”的重要例牌,是逛“波罗诞”一定要尝的美食。
“波罗诞”即南海神诞,缘起于黄埔南海神庙周边村落,至今至少已有千年历史。由此发展出的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最盛大的民间庙会,庙会上出售的粽子即称为“波罗粽”。
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相比,波罗粽在用料上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但波罗粽最独特之处在于粽叶和蒸煮技巧。波罗粽的粽叶既不用冬青、竹叶,也不用荷叶,而是用芭蕉叶。经过处理的叶子保留特有的植物芬芳,打开做好的粽子一瞬间叶香伴着粽香,甚是美哉。
而由于波罗粽馅料丰富,必须要用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才能让美味全部沁出。上午11点,第一批粽子下锅,陈玉彩不时地要去炉灶旁盯一盯。“最大的波罗粽煮好了有5斤重,所以味道好不好,蒸煮是关键。”陈玉彩说。
“全家人都在盼着今年的波罗诞,好多三年没见的亲戚朋友早早就说要聚一聚。”为了今年这个格外隆重的波罗诞,她预计准备5万个粽子,是以往的两倍还多。她想让更多前来体验这场民俗盛会的朋友们品尝到“波罗诞”的味道。
续文脉乡愁,打造品牌带来幸福生活
“波罗粽看起来像座宝塔,希望能给吃过的朋友带去好运,今后的生活步步高升。”陈玉彩很看重波罗粽的彩头。于是,今年她特意加多了“金玉满堂粽”的制作数量,这种粽子在传统波罗粽的基础上增加了花生、虾米、蛋黄等馅料,味道更为丰富,很是受到食客的欢迎。
陈玉彩老家在广东云浮,嫁到黄埔之后才学会波罗粽的制作,而后便从1995年坚持至今。虽然儿子还未婚娶,但陈玉彩已经准备好要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而谈到传承,陈玉彩的大姑张阿姨更是分外感慨,在她看来,“波罗诞”、波罗粽让她记住了乡愁,关于南海神庙的历史文脉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时代虽在变迁,社会虽在发展,但儿时逛“波罗诞”、吃波罗粽的情与景未变丝毫。
相传过去每逢“波罗诞”,村户十分忙碌,看大戏、观杂耍、逛庙会,村中少有闲人,无暇招呼前来拜访的亲友。于是村民就想出此法,在庙会前夕蒸好一大锅波罗粽,亲友来到把家门钥匙给亲友,嘱咐他们饿了就开门取棕吃,久而久之,成为习俗。“家里老人给我讲的故事就是这样,我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也是这样。”张阿姨说。
如今,波罗粽已经成为陈玉彩一家最重要的部分。凭着高超的老手艺,“彩姐”波罗粽不仅荣获“黄埔区”首届“巧姐制作波罗粽大赛”一等奖,更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饮食品牌,甚至很多佛山、东莞等地的食客慕名而来。得益于一颗颗沉甸甸的波罗粽,陈玉彩一家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而富裕起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 孙旭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何瑞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