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结婚证”长啥样?来花地湾古玩城看百年婚书展
语音播报

一纸婚书,是男女喜结良缘的凭证,它伴随着婚姻仪礼“六礼”而出现,随着时代更新并被赋予新的内涵,见证着媒妁之言与自由婚恋观念的交汇,与不同时代的婚姻文化息息相关。2月14日上午,“书向鸿笺 情聚花城——百年婚书展”在荔湾花地湾古玩城对外展出,该展览持续至2月28日。


“书向鸿笺 情聚花城——百年婚书展”。


展出各时期婚书及婚礼用品实物百余件


本次活动展出婚书百余件,时间跨越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时间线作为主要脉络分为9个专题,另有海外游子、革命伴侣、集团结婚、边区婚书等专题。



各时期的婚书。


同时,展厅还展有婚庆礼服、嫁妆箱、礼盒、婚书筒、婚庆纪念章等各时期婚礼用品实物,还有用八仙桌、方凳打造的拍照专区,参观者可以手执大红花与老物件合影留念,见证、感受不同时期的婚俗文化。


各时期的婚礼用品实物。


打卡拍照专区。


各时期婚书各具特色,见证历史演变


提到婚书,黄永亮告诉记者,婚书是一个大的概念,像结婚证、订婚证、鸾书凤笺、伉俪证书等与婚姻有关的文约,都可以统称为婚书,不同时期的婚书有着不同的特点。


其中,清代时期的婚姻程序上仍延续旧时的“三书六礼”,“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书”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迎书。此时的结婚凭据有求婚贴、庚谱、鸾书凤笺、鸳鸯礼书、婚盟等,一般会在红纸上用笔墨写上双方的生辰八字、聘礼以及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婚书封面还有龙凤、鸳鸯、花卉、鸟兽等美好寓意的图案。


光绪四年的入赘合同喜书。


民国时期,早期的婚书仍然沿袭清代婚书形制,之后由折叠式变成奖状式,彩色代替烫金,婚书名称逐渐现代化,演变成“订婚证书”“结婚证书”“伉俪证书”等。此时婚书内容辞藻华丽,样式更加美观,内容更加统一,材质更加丰富,从原来的红纸变为绸面,并在上面画上喜鹊等图案。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婚姻登记处,因此不少新人会邀请当地有头有脸的人来充当证婚人,也会有部分新人在报上刊登出订婚启事。


1937年 在广州长堤白云酒店举行婚礼的结婚证书。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从此,广大群众普遍树立起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此时的结婚证书拥有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内容更加简洁精炼,除结婚人外,双方父母、媒人、证婚人的名字均不再出现,同时婚书上还印有“自主自愿”“互爱互敬”“互助互爱”等标语,强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部分婚书背面还印有婚姻法的条文,证书盖有政府印章,突出婚姻法定的严肃性。


1951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民政局颁发的结婚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结婚证时代特色鲜明,镶边多为红五星、向日葵,色彩鲜艳,一般用红、黄、黑三色,文字描述较为简洁。


一张1968年的结婚证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结婚证也有了新变化,设计风格逐渐统一,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


1983年 阿城县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


如今,新人双方只需带齐个人资料到婚姻登记处登记,就能领取结婚证,也有民政局会为新人准备婚书作为领证时的纪念品,增加仪式感。


据悉,本次婚书展还同时展出革命伴侣、边区婚书、海外游子、集团结婚等专题。其中,边区婚书大多采用表格形式,婚书文字内容、语言风格异于传统婚书,没有祝福语、修饰性语言,更强调其法律性;20世纪40年代左右开始盛行集团结婚,不少人选择参加政府或单位举办的集体婚礼,和其他幸福的新人一起完成人生大事。


1948年 晋冀鲁豫边区的订婚、结婚证明书。


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大使馆领事部颁发的第一号结婚证。


1939年 上海集团结婚代办所第九届集团结婚证书。


提到如何与婚书“结缘”,黄永亮表示:当初在收藏老军品的过程中偶然收到革命伴侣的婚书,从此慢慢对婚书收藏产生兴趣,逐渐收藏起各个时期的婚书。目前黄永亮收藏的婚书及婚礼用品藏品已有500多件。


花地湾古玩城负责人表示:举办本次婚书展,不仅能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不同时期的婚俗文化,记住历史,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助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


百年婚书展

展出时间:2月14日—2月28日10:00-18:00

展出地点:广州花地湾古玩城二楼九里艺术空间(荔湾区喜鹊路283号)

交通指南:地铁1号线花地湾站D出口步行约300米


【文图记者 梁启明】

【编辑 陈爽】

部分图片提供:由花地湾古玩城、黄永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