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五山少年一起穿越时光 探寻华工“老别墅”的前世今生
语音播报

“五马饮泉,人杰地灵”山水相依、风景秀美的五山钟灵毓秀,史迹丰富。近百年来历经变化,五山仍留存许多历史文化建筑,现辖内就有64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7处历史建筑。

在五山的大学校园里,红砖绿瓦相间、景色宜人,有不少充满魅力的历史建筑。2月11日,第五期“讲好五山故事”文物科普小课堂热闹开讲。10位五山少年在志愿者萧阿姨的带领下,实地走访华工东区教授住宅群。

实地走访感受历史建筑魅力

图片

图片

走进树木成林、郁郁葱葱的华工教工住宅东区,能看到一幢幢二至三层高,虽然有些旧但仍有几分别墅式样的老房子。这就是当年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办学时期成片建造的教授住宅。据悉,华工教授住宅群于1936年起陆续建造,到1937年10月先后建成,具有20世纪30年代小住宅的特征,在造型、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结构、装修上都有鲜明的特色,整体显得雅致生动。

图片

图片

华工教授住宅群历经80多年风雨,现存10余栋。部分住宅因维修或改造,原样有所变化,但总体看来保存还算完好,其风貌相对从前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7月,该系列住宅群被列入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华工为了对现存10余栋教授住宅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整体规划,分步修缮或改造,逐步让这些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何镜堂院士工作室就是东区教授住宅改造修缮后充分利用的典范。

图片

“在民间古建筑里,大门上方有简单的屋顶,可以遮阳和挡雨,这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在志愿者萧阿姨的引导下,大家惊喜地发现,有的老建筑是由中式屋面与西式屋身组成,中西合璧的样式展现出独特的建筑之美。

志愿者萧阿姨是此次文物科普小课堂的义务讲解员,她对国学、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口才。在当天活动中,萧阿姨从华工教授住宅群的由来和历史变化,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特色做了一一介绍,并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保护与活化历史建筑。

“五山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我观察到五山很多青少年对身边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都缺少了解和认识。希望通过这个系列的科普活动,能为孩子们普及更多五山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萧阿姨说,“当孩子们亲身走在这些历史建筑旁,聆听背后的故事,那种心灵的触动,会比通过书本、电视、网络了解深刻很多。”

少年为保护活化历史建筑“出点子”

一个小时的“探访之旅”充实而愉快。在分享会上,少年们就如何保护及活化利用好历史建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胡洛宁认为,可以把部分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租给高校教授作为工作室,保留建筑原有浓郁的学术生活气息,或是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改造成咖啡馆,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此外,还能创作五山历史建筑相关的手办、模型作为文创商品,供市民购买、收藏。他还提议有关部门积极美化这些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例如种植花草、设置公共座椅等,给市民营造更加优美的环境。

对此,吴逸桐同学表示赞成,并补充建议学校或社区可以为这些历史建筑挂上“名片”,详细介绍建筑的设计者、设计特色、建设背景等,丰富文物趣味性。

作为一名中学生,宋嘉豪也从自身出发,分享了他认为在文物保护方面应该做到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不随便攀爬文物古迹等,自觉遵守文物保护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觉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文物保护知识;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物古迹的行为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破坏活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积极参与保护文物的志愿活动,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量。

图片少年们就如何保护及活化利用好历史建筑发表自己的见解。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保护五山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在五山街道的指导下,五山街社工服务站开展“讲好五山故事”文物科普课堂系列活动,组织辖内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五山地区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通过实地走访、宣讲故事等形式,培育青少年学生群体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五山街社工服务站将继续以五山的历史建筑及文物为依托,开展更多不同主题、服务形式的活动,推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文物保育相关服务中来,共同做好五山的文化保育、宣传工作。

【图文记者 曾雯雯】
【编辑 黄惠雅】
部分资料参考:《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建筑之旅》《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