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家中有失能老人,失能老人能恢复到哪一步,却跟子女的照料水平有直接关系。“我们的很多子女在照顾失能老人时的确很用心。但很多时候,失能老人的照料水平不止是用心这么简单,还主要专业护理。如果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能伴随着康复训练,一些失能老人的某些功能是有机会部分恢复的。”广州崇爱康复医院,医院康复学科带头人周和平向记者介绍,老人的康复水平跟子女照顾得周到程度以及老人是否及早参加康复训练都有很大关系。从过去经验来看,接受两年以上康复训练,老人的身体功能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没事,走几步。”赵亮看着单杠前的父亲,鼓励他说。过去17年,赵亮一直在陪护失能的父亲进行失能后的康复治疗。尽管父亲的身体机能没有完全恢复,但与很多失能老人相比,父亲的生活质量算是高的了。看到赵亮尽心竭力帮助父亲做康复,一旁的康复师赞不绝口。“这已经是100分儿子了。说实话,很难有子女像他这样花这么多心思在瘫痪的老父亲身上。”康复师说。
2005年,赵亮的父亲骑着电动车上路时与一辆小汽车相撞,父亲的左腿被被撞断,导致身体瘫痪。“当时他骑电动车逆行,也要担责,最后对方赔了几万块钱,但对于他这个病来说,这几万元根本不顶用。”
老人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需要全天候有人在旁边,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还要经常给他按摩、说说话。所以照顾失能老人不是简单喂个饭、洗衣服那么简单,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术的手艺活。“父亲刚瘫痪在家那几年,我天天失眠、焦虑。经济压力也大,曾经想过把工作辞了,但最后发现,辞掉工作这个家就垮了。”
当父亲卧床不能动弹的时候,不管上班多累,赵亮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父亲翻身擦身体。“偏瘫是最害怕生褥疮的,我曾经听护士说,有些老人就因为生了褥疮,一直没处理,褥疮的伤口处都长出虫子了。我听后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给父亲翻身擦身体。这个家里除了我没人能翻得动父亲,他160斤的块头也就我能翻得动。”
赵亮和父亲居住的这栋楼没有电梯,几年前邻居们协商过装电梯,但后来电梯公司过来勘测后发现位置不够,不符合装电梯的条件。即便住在四楼,楼层不算太高。但每周三天背着父亲上下楼,对赵亮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每次,赵亮背着父亲,妻子则一只手扛着轮椅,一只手在旁边扶着公公的腰,一楼跌跌撞撞从4楼往下。由于父亲是中度中风,发生脑出血的部位位于中枢神经和非中枢神经的结合部位,医生说,如果康复工作做得好,父亲是有站起来的可能性,所以,过去十多年,赵亮一直陪着父亲到处寻医问药,光是康复机构就找了十多家,最终敲定了一家距离自家不算太远的康复机构。
陪同父亲做康复这17年,他最大的心得是,照料失能老人,既要医身,也要医心。必须要让老人像同龄老人一样生活得有活力,否则,失能老人从心底已经失去对自己的价值认同,这对老人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尽管父亲左腿已经弯曲,完全不能走路,赵亮还是把父亲放在轮椅上,推他到楼下,让她看看楼下广场舞大妈的青春活力。赵亮的父亲单位有医保报销,做康复理疗的费用可以报销一半,但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护。
赵亮的父亲生病前期尝试了中医推拿疗法、神经电刺激等多种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康复训练,他父亲原本没有任何直觉的左腿,几年前开始恢复了一定的肌张力。但3年前父亲中风后,康复的效果打了折扣,原本能稍微挪动的左边身体,又彻底失去了直觉。“你现在摸他的左边身体,是没有知觉的,你就算拿火烧,拿手指掐,他都没有疼痛感。”最近3年,康复师加大了对父亲的坐位训练、翻身训练。从2022年11月开始,他父亲的右边身体已经开始挪动了,可以靠着助行器下床了。
“我照顾失能老人的心得就是,要把老人当孩子,这样他才有机会返老还童。如果家中一旦有失能老人,要尽早带他们做一些康复。否则,越不运动,肌肉和身体功能丧失得越快,到了后来,就彻底瘫痪在轮椅上了,说实话,到了那时老人生活也没啥乐趣了。哪怕是子女再尽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很差。”他说。
父亲生病以来,赵亮的个人积蓄基本都花在了为老人请保姆、护工上,他很少再有个人自由时间,“以前周六周日,都是跟朋友、同事出去喝酒,父亲生病以后很少再出去过周末,都是在家里陪老人”。
“作为照护者,远比失能老人更辛苦”。赵亮说,花更多精力照顾父亲,妻子难免不悦,甚至各种抱怨。这种两面受气的压力让他身心俱疲。“照顾失能老人实在太累太苦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唯一的好消息是父亲的身体状况,经过十多年康复,逐渐有了好转,没有彻底瘫痪下去。”赵亮说,照顾失能老人就是一场“长跑”,如今,他仍在路上,一切只为了父亲的往年能幸福一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