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站建到中学里 广州这个举措全国创新
语音播报

2月6日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在广州实验中学挂牌成立。

据主办方介绍,工作站和中心是全市第一个区级实体化运作,融合了整理、研究、展示、传播、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科研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让文博资源转化成生动的教学资源

活动现场播放了陂头岭遗址考古纪录片,展出了黄埔考古出土部分文物。“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概览”图片展全面介绍了茶岭遗址、甘草岭遗址、沙岭遗址、榄园岭遗址等黄埔区16处重要考古遗址。

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黄埔区在考古方面成果颇丰,特别是在史前及先秦方面,填补了广州考古历史和文献记载中的许多空白,为今人研究岭南文化的发展,以及如何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家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工作站建立后,将在基建考古、主动性考古等方面进行更多、更完善的探索。同时,作为一处公共文化机构,还将举办一系列面向公众的互动性考古主题活动。

当天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广州实验中学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历史回声”——广州市黄埔区2023春季学期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正式启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以《走近考古》为题,结合多年考古工作经验,与黄埔区中学师生分享“什么是考古”“为什么要考古”“怎样做考古”“广州考古考什么”。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将考古工作站放在中学里,在全国应该说还是第一个”,易西兵告诉记者,考古工作站选址中学校园,在国内考古文博界、教育界都是一次创新与探索。未来,双方将深度合作,通过师生培训、社团活动、微课题研究、举办主题展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将乡土历史教育纳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如果条件允许,也许可以把思政课的课堂搬到考古工地,让文博资源转化成生动的教学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黄埔是广州考古的宝地

黄埔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1954年在原萝岗区联和街石马村发掘五代南汉昭陵,拉开了黄埔区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序幕。70年来,几代考古人接续努力,辛勤耕耘,黄埔区考古工作成绩斐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陆续发现了茶岭、甘草岭、沙岭、榄园岭、陂头岭等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重构岭南早期历史,尤其是回答“何以南越国”“何以广州”等问题提供了更为充分、更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岭南文明溯源意义重大。

黄埔区2014年在国内首创“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工作站”,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巡查监督管理,获 “2018年全国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奖”等殊荣; 2022年,建立了“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实现行政执法权和司法监督权有机融合。近年来,广州市文物部门与黄埔区在城市考古、海丝申遗,以及南海神庙、黄埔军校、辛亥革命纪念馆等重点文物和文博场馆保护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合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由广州市文广旅局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