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阁人从元代开始有家族建造祠堂,从南宋开村以来,黄阁各家族建有大小祠堂若干。现今,黄阁镇的数座祠堂俨然成为了“活”的历史书。
麦氏大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此祠与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子平麦公厅连成一线构成祠堂建筑群,均坐南向北。除继宗麦公祠在1963年因火灾烧毁外,现其余二祠一厅基本保持原貌。后来,此祠被国家列为地方财产。2000年经上级政府批准,退回给莲溪村使用。2004年,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地方,见证了黄阁镇的半部历史。它传承的建筑风格、文化,一起构成了黄阁最久远的记忆。”生活在黄阁镇莲溪村五十年的老人这样评价麦氏大宗祠。在当地人心中,麦氏大祠堂是传奇,它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黄阁人成长,成为大家最难以割舍的乡土回忆。
“前世”
据文物人员考究,当地整个麦氏祠堂群建筑是黄阁镇麦氏家族开村先祖麦必达及其后人的公祠。
必达公为麦氏始祖铁杖公第十六代传人,他原籍广东南雄,官至广西提督。据传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奸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仍被黄的家仆告发,朝廷诏令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必达公因珠玑巷“胡妃事件”与兄必荣、必秀、弟必端、必雄同携家眷南徙至黄阁定居。
因考虑日后子孙发展,其他兄弟移居东莞、南海、广州芳村、新会台山,而麦必达独居黄阁,后来他的三个儿子又分别来到黄阁镇大井村、东里村和莲溪村,繁衍后代,并开发慢慢形成了黄阁镇祠堂建筑群如今的雏形。
麦氏大宗祠的具体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其间又多次经历修葺、修复等事宜,据记载,莲溪的麦氏宗祠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明代曾修葺,其规模和建筑布局、用料、工艺等在当时堪称一流。
历经900多年沧桑岁月,现如今,麦氏大宗祠保存得较为完整,在广州地区四大名祠中,仅次于陈家祠和沙湾留耕堂,位居第三。
“今生”
在黄阁东里村至莲溪村之间,有一条长达两公里的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黄阁古街”。“我们的先祖宋朝时为了躲避战乱,从南雄移民过来。当时的黄阁是一片荒地,他们在黄阁古街这里开荒建村,定居下来。”东里村老人麦务光说道。而麦氏大宗祠便坐落在这条街的拐角处。
祠堂门口是两个栽满荷花,不时有鱼儿跃起的池塘,围绕池塘如今已建立大片市民休闲广场,夕阳西下,许多老人、孩子正在广场上大牌、嬉戏。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井村、东里村也有麦氏祠堂,但唯有莲溪村祠堂最为壮观、建筑成群,保留较为完好。而在莲溪村目前仍保留的宗祠中,又以麦氏大宗祠保存最为完整。
放眼望去,整个麦氏大宗祠与市区内陈家祠岭南建筑风格非常相似,墙面以青砖砌成,顶梁和横梁都为木结构,并融有石柱,天面均为琉璃瓦,屋脊形式为龙舟脊,其上为鳌鱼,有灰塑,吉祥鸟兽坐镇,两边为“茶桶耳”形建构。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碌灰简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大门石额阳刻“麦氏大宗祠”,祠堂的石雕、木雕造型生动,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走进大门,记者看到,宗祠的建筑风格为三进式,头门进去,就是中堂和后堂,但两室之间有宽阔的走廊,原来每到堂内还有台阶和石栏,如今已经被破坏。作为典型的砖、木、石结构的古典建筑,据悉,麦氏大宗祠的材料分别来自广东连州、缅甸、福建等地,配以省内外能工巧匠精心施工,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有石狮、石鼓、木雕、砖雕、壁画等传统工艺。
在祠堂内部可以看到,该宗祠中梁柱尤为高大粗壮,直径均在30厘米~60厘米左右。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木料叫着坤甸木,当时黄阁镇周边就是大海,这些木材都是从缅甸运过来,木质坚硬结实,数百年来未被白蚁咬食过,保存至今没有腐朽。
记者手记
走进“黄阁古街”,一路上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古祠堂、近现代建筑混杂,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麦氏大宗祠又是其中最壮观的建筑。历经千年,麦氏一族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麦氏大宗祠俨然是令每一位麦氏后人感到骄傲的存在。
【图文记者 王倩 见习记者 黄雁婷】
【编辑 黄晓霞】
参考资料:《黄阁镇志》《凤凰之光》(部分资料来源:黄阁镇宣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