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了《2023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下教学指引》。指引要求,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科学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线下教学,充分发挥体育增强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情绪等作用,为体育学业考试做好前期体能储备、技能提升和安全准备。
学校须协助学生通过“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体能状况检测”“心肌功能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查,全员排除隐患,做到“安全第一”。
根据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
根据要求,新学期学生经过健康筛查无异常后,科学、逐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强调要根据学生自己对体育锻炼的适应程度,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以取得最佳体育锻炼效果。根据学生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机能特点和运动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在制定方案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以便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体育锻炼方案更具个性特征。通过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对五个不同阶段(按RPE值划分)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科学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练习强度和练习要求,控制好平均心率,用进阶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恢复到正常锻炼水平。
部分学生需提供健康证明才能上课
指引要求,开学前,对全体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摸查,建立档案,动态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对疫情期间的“四者”(住院者、重症者、心肌炎患者、肺炎患者等)需提供健康证明才能上课,并严格制定恢复锻炼内容和运动量。
使用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量表(The 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 Category Ratio CR-10 Scale)作为逐步提高活动水平的指南。该量表是世卫组织在《新冠病毒相关疾病康复指导手册》对感染后患者通过记录日常活动以及RPE评分来监控自身的状况,并用于指导如何提高自身活动水平的量表。该量表将运动中主观感受的费力程度划分为0分(完全不费力)到10分(最大程度地用力)。
指引将恢复锻炼分为五个阶段,以下内容描述各个阶段并给出活动的建议。每个阶段至少保持七天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感到有困难或者症状出现倒退,可以退回一个阶段。如果出现任何“危险信号”(如胸痛或头晕),应该立即停止锻炼,在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的诊治之前,不要重新开始锻炼活动。
1.第一阶段:为恢复锻炼做准备(RPE值:0-1分)
例如:有控制的呼吸练习、温和的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如果对上述任何活动的RPE值超过1分,就不要在本阶段做这些活动,不超1分就可以做这些活动,也可以坐或站着拉伸肌肉,每一次拉伸轻柔地进行,而且每一次应保持15-20秒。平均心率保持以120次/分钟内。
2.第二阶段:低强度活动(RPE值:2-3分)
例如:散步、轻微的家务或园艺工作。如果对上述任何活动的RPE值超过3分,就不要在本阶段做这些活动,不超3分就可以做这些活动。如果你能忍受RPE值为2-3分的活动,那就可以逐渐将每天的锻炼时间增加到10-15分钟,在此阶段保持至少七天且没有出现“劳累后不适”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平均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以内。
3.第三阶段:中等强度的活动(RPE值:4-5分)
例如:快走、上下楼梯、慢跑、引入倾斜、阻力练习,如果RPE值得分超过5,就不要在本阶段做这些活动,如果不超5分就可以做这些活动。平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
4.第四阶段:具有协调和有效技能的中等强度练习(RPE值:6-7分)
例如: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舞蹈课,如果在这些活动中的RPE值超过7,就不要在这个阶段做这些活动,不超过7分的话,可以做这些活动。平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
5.第五阶段:回归到基线练习(RPE值:8-10分)
可以恢复到新冠感染前的正常锻炼、上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平均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
每节课的准备运动后,对第三阶段以上(处于一、二阶段的学生先不参加检测)的学生进行正常体能检测。通过完成200米慢跑(速度控制在50-60秒之间),如果学生在完成200米后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心跳不规则等症状,建议此类学生到医院进行心肌功能医学检查。
指引还给出了前八周的教学建议:
体育教师须按照“安全第一”原则,根据学生的课堂具体表现,适当调整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和练习强度等。按正常考试安排只作8周的教学相关建议,其余时间教师自主安排。
初三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可参照2023年1月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学生康复期间体育锻炼指南》进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