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高三学子孟雨浓:立志成为一名开开心心的科学家
语音播报

“我们的神经元之间都是有连接的,它们有自己的语言,通过不同频率的波传递信号,而且同样的频率从不同地方传输进中枢神经系统也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一种特定的频率从我的眼睛传来就是红色,从手上传来就是我痛了,所以说它是一门非常精密的语言,我觉得比人类的语言还有意思。”近日,牛津大学公布了2023届预录取名单,广东碧桂园学校高三学子孟雨浓位列其中。

1月16日,向媒体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时,她声色并茂地谈论对于脑科学专业的了解,说明大脑中的组织是如何产生交流互动的,言语间尽显热爱。未来,她决心向这门科学的更深处探索,立志成为一名开开心心的科学家。

初心:幼时起对生物学产生兴趣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学习脑科学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但在孟雨浓眼中,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为什么会觉得它有趣呢?“大概是它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可以用电学、影像学、解剖学表示,可以非常宏观,也可以非常微观,给人一种根本学不到头的感觉。”孟雨浓解释道。

孟雨浓最终选择进入牛津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的脑科学方向继续深造,而她对于生物学的热爱,从幼时起就已经生根发芽。

“大概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我就对各种生物非常感兴趣,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昆虫记》,那本书写得非常有意思,看了好多遍,我就向往自己要像法布尔一样当一名生物学家。”谈及这些,孟雨浓仍记忆犹新。她介绍,大概从初中起,从对于昆虫植物类的热爱转变为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好奇,“高中的时候,我想既然自己对神经系统和疾病这么感兴趣,那就学习医学吧。”

虽然内心坚定,然而,牛津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竞争十分激烈。面对困难的现实情况,孟雨浓也曾有过想要退缩的心理。转折发生在一次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她看到了一篇很喜欢的论文,论文作者正是牛津大学的现任校长,“当时突然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上天告诉我应该冲一把。”

成长:人生目标变得更加具体

热爱可以带领一个人进入未知的领域当中,但要有所成就,还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孟雨浓提到,高中三年,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她广泛涉猎专业书籍提升学科素养,还要抽出精力应对比赛、科研、笔试、面试等。最终摸索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也确立了未来想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总结参加牛津大学的面试经验,孟雨浓认为,面试官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术潜力,其次是学习热情。“如果面试阶段遇到的题目是之前没有学习过的,教授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完成作答,这些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正因为日复一日的积累,孟雨浓建立起更加清晰的学科认知,因此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面试。

在给自己高中生活的评价中,她提到,“确实觉得非常充实”。对于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孟雨浓希望自己首先要完成学业,其次是可以尽早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最后,我还是想学医学,希望能够在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再修一个医学本科学位。”

孟雨浓还提到,自己的性格也在高中期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会认为分数就是一切,而在高中阶段,学校的评价方法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关注成绩,这也给了我们一个缓冲的空间,去做除了学业以外的事情,比如去乡村支教、参加比赛、交朋友,发展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等等。”

学业以外,孟雨浓去乡村支教

更大的一个改变是,人生目标变得更加具体。“之前我的人生规划是,要读到博士乃至博士后,现在我会把一些更加具体的东西当成我的人生目标,比如我要研发出一款非常安全的止痛药,或者是推进专业领域的发展,这才是我现在会把它称之为我的人生目标的东西。”孟雨浓坚定地说道。

憧憬:科学家的生活中不应只有科学

孟雨浓认为,“一个科学家,他的生活中不是只有科学的,也要有除了科学之外的爱好。”之所以萌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受到了一位老师的启发。

在结束牛津大学的面试之后,母校的一位老师跟孟雨浓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已经读到博士后了,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继续做课题,而是来到这里当老师了吗?因为我发现我的生活中只有学术了,我牺牲了太多的时间,冷落了我的家人、朋友,也没有自己的爱好,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你一定要记住,你是一个科学家,但你的生活不能只有科学。”

“其实我一直以来也是有很多爱好的。”课业之余,孟雨浓喜欢音乐、漫画、古筝等,在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之后,她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兴趣爱好跟学术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休息不好,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那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对于未来,孟雨浓希望自己做一个坚持不懈且勇敢的人,她认为想要成为科学家,挑战未知和困难的坚毅与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其次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开开心心地做学术,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说到这里,她的嘴角又不自觉地上扬了起来。


文、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 实习生 刘诗晴 通讯员:文彩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