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楠:利用微生物治理河流底泥
语音播报

近日,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顺利举行。论坛集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工作者,交流国际国内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先进理念和方法创新,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行动。

论坛上,来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杨旭楠做了微生物修复河流黑臭水体的相关报告。杨旭楠表示:“水质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但不少人忽略了河流的底泥,以及底栖微生物调节水体水质的重要作用。”

杨旭楠表示,遇到洪水、潮汐、暴雨,河流底泥的污染物就会释放,从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而对于底泥的修复技术,传统上讲就是清淤+底曝。但这两种方式对底泥的修复效果并不好,“在水体治理方面,要考虑到水体的整体性,做到泥水共治。我们还提出,治水应该是‘先泥后水’。”

杨旭楠介绍,底泥是还原环境,堆积大量硫化物,这也导致底泥黑臭,因此要治理底泥,就需要将其氧化,“传统的曝气方法,因为氧气难溶于水,趋向于往上逸散,很难突破泥水界面,我们做过实验通过强曝气,通常只能氧化2mm深的底泥。”

杨旭楠介绍:“我们提出的策略,是先厌氧、在好氧,利用反硝化调控厌氧修复手段,先将好氧污染物优先清除掉,提升底泥的自净能力,在利用微生物,达到底泥的治理,结合‘先泥后水’,达到‘泥水共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