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那个笑容可掬的“大头佛”回来了!
语音播报

在佛山,有一个市级非遗项目——大头佛技艺。南海一家武馆为此进行多年坚守与创新,使作为无数广东人童年集体回忆的“大头佛”,重新焕发出生机。

临近春节,附近居民发现,这家武馆每天又传出阵阵锣鼓声,“大头佛”和他们的好搭档醒狮,正在摩拳擦掌、苦练“内功”,期待与那些阔别三年的朋友们再次相见。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笑容可掬、肚大如箩、醉酒逗狮的大头佛,在这个农历新年,又回来了!

今年春节,让“新生代”唱主角

年近岁末,每晚晚上8点,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槐里,振兴武馆里便准时传出阵阵锣鼓声。缓步走上三楼,一个个笑容可掬的小“大头佛”,正在教练李应伦、李应基兄弟的指导下,摆出各种滑稽顽皮的姿态。这些小“大头佛”们,有些是正在初学的孩子,有些则是已经“出师”,为即将到来的春节表演作准备。

大头佛源于清朝,是广东众多70后、80后童年的集体回忆,后来因为失传而慢慢消失。在振兴武馆的推动下,这项传统表演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而由于近年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活动在新春取消,其中也包括大头佛。

阔别春节三年的大头佛,又可以回到了舞台上,今年的情况让李氏兄弟颇为雀跃。“大头佛总能给人带来数不尽的欢乐,新春佳节我们终于不再缺席了。”李应伦介绍,即将到来的农历年,他们已经接到了十台左右的春节表演邀请,其中年初七在祖庙、正月十五在九江沙头的表演最为大型。

虽然李氏兄弟都仅仅是85后和90后,但是这些年来,他们培养的“后辈”已经不少了,其中就包括了今年20岁陈俊轩和15岁的郑冠球。上述的两场大型演出,李氏兄弟都已经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们两个去完成。“他们两人功底扎实,也很有天赋,而大头佛很讲究临场应变,现在有演出我都会让他们去表演。大头佛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我们两兄弟也必须要适时地让出位置,给他们机会去尝试。”李应伦说。


李应伦在指导学员动作

在训练的现场,上了大学的陈俊轩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大头佛”。一开始他还略显羞涩,双手插着衣袋站在一旁发呆。不过,他一戴上了头套,穿起大长袍,装上“大肚腩”,那个轻松快乐的“大头佛”又马上回来了。“人家都说我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大头佛不仅能带给了观众快乐,也带给了我快乐,真的很幸运能和这项传统技艺结缘。”俊轩说。

李氏兄弟哥哥成为非遗传承人

2009年3月,“大头佛”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佛山大头佛项目的三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波棠、邓炽棠、关辉洪年事已高,作为“生力军”的李氏两兄弟,近年来实际上已经担起传承大头佛技艺的重任。

五年前,广州日报记者曾采访过李氏两兄弟。五年间最大的变化,那是李应伦在2020年成功申请成为了该项目的南海区非遗传承人。“成为非遗传承人,这是政府部门对我们一直以来所做努力的认可,我们也一定会更用心去推广好大头佛。”

在振兴武馆,还传承着一项南海区级非遗项目——周家拳,该馆馆长潘永生是该项目目前的唯一非遗传承人。每年都会有50名左右的青少年慕名而来习武,而潘永生和李氏两兄弟则会从中挑选出学习大头佛的“好苗子”进行培养。“大头佛的动作看似简单,但都要以武术为基础,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时,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后倾,身体几乎失去平衡,因此要学大头佛,要先从习武开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难有神。”李应伦介绍,一些武术基本功扎实、不怕苦累的小孩,便是他们眼中的“好苗子”。

这些年来,他们已经让数百名孩子接触了“大头佛”技艺,而通过不断培养和筛选,已经有十多人初步具备了舞台表演的能力,他们从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各个年龄段都有,为大头佛技艺的传承积累了“后备力量”。

在2022年举行的佛山市南狮锦标赛上,他们是唯一一支以大头佛和醒狮配合的队伍。在赛场上,除了鼓手是他们的吕国标教练外,狮头、狮尾、大头佛、锣头、镲手全是清一色的“少年军”,以此来培养新人。其中,大头佛的扮演者就是上述提到的郑冠球。虽然他们没有锦标赛上取得名次,但是却因为独特的组合和幽默风趣的表演,收获了台下全场观众的掌声,这也让李应伦对能够发扬光大大头佛这项传统技艺的底气更足。

多年坚持焕发非遗“重生”

在成为非遗传承人后,李应伦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演出剧本、鼓乐元素,好让大头佛项目可以与时俱进,普及面更广。

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四个套路,分别为起居、锄耕、拜四门、瑞佛采灵芝,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三四十分钟,而且大多只有大头佛一个在唱“独角戏”。除了时间长外,节奏慢、内容相对单调、对演出者的要求高,观众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根据表演的需要,李应伦等人将传统套路浓缩在五分钟时间内,并且融入醒狮自创成为“情景剧”。“按照传统,大头佛的扮演者是武馆内最德望重的人,因此我们觉得,大头佛才应该是主角。”李应伦说,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已经创作了多个剧本,比如剧本《团结》讲述此前三个大头佛各自为战,都败给了狮子,后来团结起来一起和狮子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我们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希望让大头佛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让表演可以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应伦表示,虽然大头佛不能说话,却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内容,观众可以从剧情中了解到互助互爱、团结等信息。

“能更好地推广大头佛文化,才是我们的目的。”暂时没能成为非遗传承人,弟弟李应基坦言并没有感到失落。在这几年里,李应基开设了手绘大头佛课程,让小朋友参与到大头佛头套的绘制过程中。他与其他人一起在空闲时,通过设计、插画、DIY手工等,来推广大头佛文化,争取让更多人认识大头佛。目前,他们已经设计并制作出大头佛T恤和摆件等文化产品。

“这几年来,最让我们欣喜的是,社会上的舞狮团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头佛表演。”李应伦说,一方面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让他们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经过他们的努力后,越来越多人认识大头佛,喜爱大头佛,这对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艺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成通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艺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