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出版 打开五彩斑斓的美丽
语音播报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

对这种美丽梦幻的东方织物,人们倾注了无数的热情和技艺,生发出精彩绝伦的面料和服饰,装点了不同的时代。

在广州,有多家博物馆能欣赏到精彩的丝绸工艺品,而广州博物馆的收藏,在其中别具一格。日前,由广州博物馆策划编纂的《广州博物馆丛书·藏品系列》之《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正式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展现出一个光彩斑斓的藏品世界。

多年来,经由出土发掘、调拨移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途径,广州博物馆馆藏织绣类藏品已初具规模,达2000余件。品类包括各类绣件(挂帐、横幅、绣片、面料、桌布、床罩等)和服饰(上衣、下裳、旗袍、云肩、披肩、外销服、鞋包)等。藏品的刺绣图案多为中国传统纹饰,寓意吉祥;刺绣技法有粤绣(广绣和潮绣)、苏绣、湘绣、京绣等,为中国各类刺绣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据《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广州博物馆织绣类藏品入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从1962年开始,多次调拨反映清代广州手工艺发展的各类藏品给广州博物馆,织绣品为其中之一,包括清代广缎广绣、印有广州商号的花绦等,共计60件(套),成为广州博物馆织绣类藏品的最早的一批收藏。同时期,广州博物馆接收了一批由广州市文化公园移交的广绣及少数民族服饰,主要为民国至现代苗族、瑶族服饰及织物,共计60件(套)。

第二阶段:广州城市考古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组在广州市中心地段发掘出多座古代墓葬,部分出土织绣品于20世纪70年代移交给广州博物馆,入藏25件(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戴缙夫妇墓出土的织绣品。墓址位于广州市东山(今越秀区)梅花村象栏岗,1956年发掘,墓中出土多件金银绣绣制衣裙、匹料织物,非常珍贵。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广州老城区的规划改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大背景下,为更好地保留城市记忆、记录地方文化发展,广州博物馆开始更为主动地收藏反映广州民俗风情、手工艺发展的民国至现代绣件和服饰。其间为配合反映广州外销历史的相关展览,对极具岭南特色的广绣,如喜帐绣件、裙褂及旗袍加大征集力度,其中喜帐多为广州状元坊产品。而近几十年来展现城市文化变迁、市民生活变化的纺织品,也被纳入馆藏收藏方向。目前此类织绣品、纺织品达300余件(套)。

第四阶段:2015年开始,为配合新馆筹建工作,广州博物馆对织绣类藏品加大了征集力度,不断补充相关缺项。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李穗梅与华人藏家梁学培、余翠雁伉俪因学术会议结识,达成织绣品征集意向。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及广州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年时间,现已向梁学培、余翠雁伉俪征集织绣类藏品1600余件(套)。这批藏品包括清宫内廷女服,外销广绣披肩(又称“马尼拉披肩”)、广绣喜帐挂件、旗袍、外销服、马面裙、云肩等,其中清宫氅衣及衬衣、外销披肩、外销服饰、云肩均属广州博物馆首次收藏的织绣类别、补充了该类收藏的缺项,使之渐成规模并形成系列。

据悉,广州博物馆目前已与故宫博物院、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织绣品保护研究项目。2021年启动了“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研究保护”项目,邀请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专业团队参与,甄选出近200件(套)服饰织绣精品,包含了上衣、下裳、衣裳(套)、袍服、足服、云肩、绣件等主要品类,对每件藏品的造型、装饰、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馆方同时拣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织绣品,参与馆内多个展览。记者了解到,在2023年上半年,还将有馆藏丝绸主题的展览推出。

记者看到,《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将馆藏丝织品依品类分为“轻裾罗衣”“五彩霓裳”“衣裳楚楚”“花样锦袍”“中外肩饰”“凌波细履”“织梁绣柱”,除精美图片外,每件作品都配有详细的说明文字,普遍多达数百字,对其源流、材料、纹样、工艺、时代背景、使用环境,以及基础数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说一段介绍就是一件藏品的小传,饶有趣味。而“特色藏品解析”部分则对馆藏丝织品的代表作进行了详细解读,让丝绸之美跃然纸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文中资料据《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