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治水重点: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加快番禺治水
语音播报

1月12日,2022年广州市水务系统总结大会召开,围绕2022年工作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等三个方面进行工作总结。会议提出,2023年将建立完善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全力做好省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检查迎检工作;同时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加快番禺治水,还番禺市民清水绿岸。

生物岛碧道

着力守护江河安澜

2022年,广州市度过了一个超长汛期(3月24日至10月26日),经历了近20年最强5月暴雨过程、珠江超两百年一遇天文大潮、北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和近10年最多台风影响,市水务局组织了多轮低温冰冻防御以及抗旱保供水工作,三防形势极为严峻。全市水务系统主动作为,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智慧水务建设应用,避免移交三防后相关职能弱化,为保障韧性安全广州提供了强力水务支撑。

面对北江超百年一遇洪水,连夜组织水务精干力量和各区应急抢险队伍,第一时间进驻广州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指挥部,全力落实好抢险物资、人员,顺利完成各项抢险工作。

面对5月以来“雨洪潮”三碰头和“木兰”“暹芭”“马鞍”等极端天气,市水务局组建11支督导队,由局领导带队下沉各区,开展驻点督导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有力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无伤亡、少损失。

面对60年一遇东江旱情,落实《2021-2022年广州市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方案》,通过建设应急供水工程、加强节水宣传、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精准保障重点人群用水等措施,全面打赢抗旱防咸保供水攻坚战。

着力实现人民幸福

2022年,广州深入推进河湖治理。河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评省考优秀,全市147条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劣V类断面全面清零。重点推进番禺治水、二沙涌治理。以碧道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水环境及水安全,推动发展帆船、游艇等水上运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海内外高端人才入驻广州,助力改善营商环境。民间河长梁丽珠入选全国“最美巾帼河湖卫士”。市社情民意中心调查显示,超8成市民对河涌治理整体满意。广州治水案例从全市197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市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

夯实城乡水利基础。落实2022年1号省、市总河长令,圆满完成上级下发至广州市的突出问题整治62个。146座小水电站已完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实现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全覆盖。“一村一策”推进2022年纳入省民生实事任务的3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全部完成建设。

提升供水排水水平。2022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为110.9mg/L,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1.3%,城镇污水处理厂氨氮削减量为5.3万吨。推进城乡供水“三同五化”,实施《整合供水单位促进供水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全市31家待整合的供水单位已基本完成接管,17家基本完成国有产权无偿划拨。

珠江岸边白鹭成群

重点做好“一个强化,三个提升”

会议提出,2023年的广州治水重点工作是“一个强化,三个提升”。

“一个强化”指强化党建引领水务工作出新出彩。认真组织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防洪排涝、番禺治水、《南沙方案》落实等工作。持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执纪监督的效能。此外,广州市水务局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落实主体责任,提高防控质量安全事故水平,为全市水务改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个提升”中,一是系统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2023年底前,全市30%以上的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闸和3级以上堤防实现标准化管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落实《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补齐防洪排涝短板。强化重点区域及关键设施监测感知体系覆盖,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升“四预”能力。围绕落实《南沙方案》,争取国家、省支持南沙堤防巩固提升项目。

二是创新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加快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合流渠箱改造等,建立完善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全力做好省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检查迎检工作。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落实“一厂一策”方案,完善联调联控机制,提高排水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2025年底进水BOD5浓度高于100毫克/升的污水厂规模占比达到90%以上。加快番禺治水,向管理要效益,向工程要效果,还番禺市民清水绿岸。

三是优化提升水资源管理服务。深化节水工作,全力迎接国家、省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管理监督检查,强化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印发落实市“十四五”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管控方案。大力推进北江引水、牛路、沙迳、南大水库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改造项目,构建“同城、同网、同质”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 通讯员 赵雪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