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顺利举行。论坛集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工作者,交流国际国内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先进理念和方法创新,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行动。
论坛上,广东省水利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院院长陈利昂做了题为《珠江河口生态海堤建设技术与示范》的报告。
陈利昂介绍,广东省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长达4500多公里,这是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同时,海岸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广东海岸的特点是经常会遇到台风、暴雨和天文大潮三种自然灾害的叠加伤害。为了抵挡自然灾害,广东沿海修建了堤防,广东省的生态海堤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陈利昂介绍:“以往修建的海堤,往往都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大量采用硬质结构,导致生态问题,比如单纯靠工程结构的消浪措施,会让海堤堤防的高度比较高,造成堤防‘围城’,堤防经常会作为单一的防潮水利设施,与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脱离。”
陈利昂说,为了改善传统海堤的缺陷,国内外水利工作者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上海,一直推广生态景观海堤,主要做法是重视堤前滩涂地的保护;浙江则提出矮胖型海堤,把海堤做得机构断面比较大,从而降低高度;广西的防城港市也在做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来改善海岸带的生态景观。在国外,美国、欧洲修筑海堤时,就比较注重构建生境。做法是将海堤往陆地比较高的方向进行后退,让出滩涂地,将滩涂地作为生物的栖息地,这些尝试和做法都取得了不错的做法。
陈利昂介绍,珠江河口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之一,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为构建珠江河口多功能生态海堤,相关人员正开发出相关技术,保障生态海堤的防洪、生态、游憩功能,解决两栖动物越境迁徙等问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