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之:海珠湿地还通道于鱼、还生境于鸟
语音播报

近日,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顺利举行。论坛集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工作者,交流国际国内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先进理念和方法创新,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行动。

论坛上,广州市规划院景观所总工郑庆之做了《城央生命共同体 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的报告。郑庆之介绍,海珠湿地是一个面积11平方公里的城央湿地,是全球罕见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央的生态资源。从2012年开始,海珠湿地的生态修复就以传统“万亩果园”为基底,将其改造成既能让水鸟、鱼类、昆虫等生物生存,也能让人在这里感受自然之美的湿地公园。

“在具体的设计理念方面,我们提出回归湿地本源,强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我们共落实17项生境策略,破解超大城市中的鱼鸟生活难题。”郑庆之说。

郑庆之介绍:“第一,我们‘还通道于鱼’,我们请教了当地原住民,采用淤泥堆肥工艺,疏浚了湿地的水系,提高湿地水质。我们采取了包括渗透过滤,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避免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我们利用湿地内部蜿蜒曲折的水系,增加水质净化的过程,让水质提高两个等级,另外我们把原先农田的耕道变成鱼道,营造大量的空间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郑庆之还介绍:“第二,我们‘还生境于鸟’。湿地是水生鸟类的重要觅食地和栖息地。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让海珠湿地变成水鸟天堂。海珠湿地本身也位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廊道上,水鸟保护是湿地保护的关键,海珠湖距离广州塔仅3公里左右,尽管离城市中心非常近,但海珠湿地已出现苍鹭成群现象。”

郑庆之说,海珠湿地专门构建鸟岛,在岛上种鸟类能够筑巢的树木,“并不是所有树木都能为鸟类的巢穴提供足够的支撑,我们种植了细叶榕、垂叶榕、构树等生长快,能够供鸟类筑巢的树木。让鸟类可以住,同时在临近鸟岛的位置增加浅滩,提供能够就近觅食的草地,给鸟类增加觅食空间。”

郑庆之还介绍,为让鸟岛上的鸟类住得安心,在市民非常容易接近水鸟觅食的场所,湿地建立了一系列的缓冲和屏障。保障人在能看到鸟的情况下,鸟类也不会被人所干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