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不是一动不动!中山一院制定国内首份“重症患者俯卧位专家共识”
语音播报

俯卧位通气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难点及热点之一,也是当前治疗重症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重症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该如何操作?居家进行清醒的俯卧位通气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月11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一科获悉,指南建议俯卧位机械通气每天持续16小时以上,清醒的俯卧位通气则需要每天持续12小时以上才可有效改善病人的氧合,这期间病人并非“一动不动”,需要每两个小时对体位进行小幅调整。

做好俯卧位通气 有效实现“干预关口前移”

为了能够快速帮助各级医护人员能快速掌握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技术,能救治更多的重症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1月10日,广东省南丁格尔志愿者救护队联合广东省护理学会应急救护和快速反应专委会、俯卧位专委会,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一科共同举办公益直播活动,对全省医务人员进行在线实战培训。出席培训的ICU医疗和护理专家指出,在目前俯卧位通气患者剧增的情况下,俯卧位物力资源紧缺,专用床垫和垫枕缺乏,医务人员操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血流比,缓解缺氧症状,对于肺部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病人来说,可以让气道保持更为通畅的状态,且减轻心脏和纵膈对肺的压迫,现有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已证明,俯卧位通气对改善症状、减少肺的损伤大有裨益。”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一科主任吴健锋主任医师介绍,“高质量的保证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需要医者的爱心和耐心,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团队配合支撑,使得病人恢复到稳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司向表示,除了对危重症病人采用的俯卧位通气,清醒的俯卧位通气也是治疗的组成部分,贯穿整个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过程,有确切的疗效,能避免病人从重型进展到危重型,有效地实现重症医学“干预关口前移”,从而为ICU的救治工作“减负”。

中山一院制定国内首份“重症患者俯卧位专家共识”

广东省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委吴林珠护长介绍,俯卧位的病人在治疗时并非“一动不动”,根据各类指南和专家共识,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ICU危重症病人需要持续每天16个小时及以上,但每两个小时向左或向右做一次30度的侧卧位调整,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颜面部和眼部的情况(见下图)。

清醒病人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时间是12个小时以上,也可以每隔两个小时进行小角度调整,病人有进食和下床的需求,都应满足。其挑战在于,要尽可能让病人配合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姿势,以保证疗效。

中山一院重症一科区护士长白利平介绍,在实施这项治疗前,需要经过评估,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符合俯卧位通气的要求。该院在对病人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时,使用电极片三个、翻身单一张、护理垫两张、皮肤保护敷料若干,以及由该科自行研发、获得国家专利的特制海绵垫五块。海绵垫可预防俯卧位导致的压力损伤,其中应用于颜面部的海绵垫上有凹槽,病人将脸置入其中,海绵垫上还预留了一个气管插管的插口,适合ICU危重症病人使用。实施时,五位医务人员参与挪位,并分工负责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引流管调整等。

吴健锋表示,中山一院重症一科的俯卧位通气技术团队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现已带头撰写和发布国内第一份“重症患者俯卧位专家共识”,发布广东省第一份“清醒患者俯卧位技术团体标准”,正在带头编撰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俯卧位技术护理团体标准”,2019年共开展俯卧位通气技术学习班5期。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获悉,目前该项目已入选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颁布的2022年度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将助力全省护理人员提升俯卧位通气技术水平,有效抢救更多ARDS患者的生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 彭福祥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