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向深海、读懂海洋的过程中,海洋科考船作为最重要的海洋科考装备,其建设水平影响着海洋科学发展的进程。12月18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沙区龙穴岛科考码头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该船原为水下支持维护船,经过改造升级后,成为一艘具备伴随大洋钻探船进行全球航行作业能力的多功能保障船。一起登船探营,一览这艘“海洋地质”科考船队新成员的风采,了解它如何华丽变身为远洋科考保障的多面手。
广探:搭载设备更多样 入海取物更方便
随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科考船建设水平也取得了显著进步。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系列船,凭借优秀的调查作业能力和丰硕的科考成果,成为其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12月21日,记者在龙穴岛科考码头见到了“海洋地质”科考船队的新晋成员——“海洋地质二号”。橙色的船身、白色的船上建筑、绿色的甲板,船头上方立着停机坪,“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尽显飒爽英姿。记者来到船尾甲板,这里是海洋科考作业的主要场所,也是科考装备与仪器的“露天库房”。
最惹眼的“大块头”是海工吊机。沉重的科考装备要起身干活,都是靠海工吊机的强壮手臂吊、提、移、放。“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上的这台海工吊机,具有主动升沉补偿功能,最重能提起150吨重物。
光有“大块头”举起重物还不够,科考装备还需要借助缆绳的力量,才能入海、上岸。此次改造,“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船尾处安装了A型架,缆绳经过A型架上的滑轮将科考装备慢慢放入海中,可达深海。
船尾甲板上还摆放着许多科考集装箱。这些集装箱用途各有不同,有的用来装设备,比如科考绞车;有的是个小型操控室,技术人员在里面操控科考设备;还有的是冷链集装箱,用来储存从海底取来的样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所ROV技术室主任冯强强告诉记者,此次改造在船尾甲板增加了大量箱脚,用以固定集装箱,并通过对船尾甲板进行强化性改造,可以实现移动设备的快速安装。
精测:机器人取回样品 科学家现场分析
要说“海洋地质二号”船上的头号明星,还得数“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冯强强对它的背景如数家珍: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系统规模和下潜深度最大的无人遥控潜水器,标志着我国全面突破了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的相关核心技术;2014年至今已经累计完成超300个潜次,创造了多项深海作业新纪录。
在海洋科考活动中,“海马”号下沉到目标海区后,会利用自带的各种传感器、原位测量装置、摄像机、采集工具等设备进行科考作业,科研人员可以在船上控制它从不同角度对海底进行观测,并采集样品。
在改造前,“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的主要功能是运送油、淡水、钻井水、散料等物资,在海上平台之间运送人员和物料。这只能实现物资提供和应急安全保障的基本功能,无法满足井场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钻探保障船的综合需求。
为满足这一综合需求,改造后的“海洋地质二号”船增加了综合实验室、湿实验室、会议室等。等“海马”号取回样品后,科研人员可以在船上的实验室进行分析与处理。“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还增设了声学设备间,帮助科研人员实现海洋环境测量和物探测量。这样一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也就具备了对海洋环境、水体及地质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与评价的综合调查监测能力。
不仅如此,针对钻探保障科学任务,“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还配置了综合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船载探测数据、钻探保障设备数据、科考设备数据、试验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及共享,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处理与服务平台。
▲小档案: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总长85米,型宽22米,型深8米,排水量7224吨,航速12.5节,可载员150人,自持力35天,续航力12000海里,采用DP-2动力定位系统。该船配备150吨主动升沉补偿功能海工吊机、A型架、万米光纤绞车和地质绞车、海上水文环境测量等调查设备。
2021年6月,“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入厂启动改造;
2022年4月,“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完成升级改造交付;
2022年5月,“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完成综合航行试验;
2022年12月,“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沙区龙穴岛科考码头入列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林春萍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李夏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