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顺利举行。论坛集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工作者,交流国际国内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先进理念和方法创新,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生态系统安全监测与评价、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双碳”战略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新时代绿色发展与 EOD 模式等领域的实践经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行动。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闫俊华做了题为《大湾区种养循环产业“近零”碳排放展望》的报告。
闫俊华表示,目前研究人员正努力研究各类碳基转化机制,比如将蔬果、花卉、药材、园艺植物废弃物转化为碳基饲料;利用大麦虫、蚯蚓和黑水虻等无脊椎动物进行废弃物的营养级转化体系;利用木质纤维素降解进行高通量菌种选育等,但各方面工作还有待提高。他认为,“这些领域如能取得更大突破,对降低碳排放能力将产生很大提升。”
闫俊华还表示,目前大湾区的种养循环模式仍比较单一,种养循环以废弃物利用为核心,重点在减污降碳和固碳培肥,但在现实中,常常是“种的只管种,养的只管养”,为此,科研人员也在做一系列种养循环方面研究,比如“猪-沼-能源植物”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牛-肥-果”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