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水听涛》,写给本土水乡的唯美散文
语音播报

广东知名出版人、散文作家卢锡铭近年来潜心创作的散文集《枕水听涛》近期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品以虎门为抒写对象,描述了当地浓郁的南国风情,深厚的水乡人文底蕴,重现虎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轨迹,语言细腻而又富有诗意和哲思。通过虎门在各个时期的嬗变,反映珠江文明的源流。

《枕水听涛》深情抒写了其故乡虎门的人、物、事、史的动人记忆。卢锡铭生长于虎门,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虎门炮台的历史烟云和伶仃洋上文天祥的壮歌,所以他的散文,不仅有水的温润、水的柔美、水的包容与和谐圆融,而且在他的“水”里,有历史云烟的缭绕,有万里长天的辽阔,有大江东去、涛涌浪飞的激荡,还有白帆与落霞齐飞的大气,亦有浸润于岁月深处的人性哀歌。《枕水听涛》是海洋文化与珠江文化相碰撞的产物,是在水声水性水意水韵,在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烟云中结出的奇葩异果,也是与众不同、万种风情,富于岭南味道的新时代“水乡篇”。

岭南散文“三突破”

著名散文评论家陈剑晖表示:这本以虎门为书写中心的散文集《枕水听涛》,首先吸引我的是与水有关的意象与韵致:小桥、石狮、河涌,在河涌中捕捉鱼虾的小孩,茶楼酒肆间或榕荫下人们在“听古”和斗嘴;还有小艇、渔火、吊脚寮等富于岭南水乡风情的景物。这些都是沙田水乡特有的风物与场景,卢锡铭以审美的眼光,用诗性的笔调,如数家珍地将这一切展现出来。

他的散文,是海洋文化与珠江文化相碰撞的产物,富于岭南味道的新时代“水乡篇”,每一篇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原乡”生活气息,写出了独特性。与以往的岭南“水乡篇”相比,卢锡铭的散文除了在主题的挖掘上更为深入,内蕴更为丰厚,感情更为复杂外,他的散文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提炼方面也颇见功力。

他认为:将卢锡铭的散文放在岭南散文的坐标上来考察,我认为有“三个新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岭南散文欢乐轻盈的格调,既有田园牧歌,也有沉重的历史叩问,有质疑的精神、思想的重量和批判的锋芒。二是突破了一般山水散文“印象式”“导游式”的解读,而是山水与人文互融,历史与现实的叩问交织,这样就把自然景观人化了,读者读到的山水便不仅是抒情化的描写,而是在抒情中渗透了文化的沉思,将审美的诗化与审智的深邃熔于一炉。三是突破了一般乡愁的写作,不限于一隅,也不是一人一事的罗列记叙,而是观古今,明得失,深挖掘,善借鉴,从家乡这片土地的人物故事,去叙说历史的印痕与云烟,去展现故乡的沧桑变迁与民族的盛衰兴亡,从而以非历史的方式来构筑散文的丰厚。

既写出传承性,也写出变异性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指出:《枕水听涛》以历史之门、南疆之门、物华之门、人杰之门、嬗变之门叙述阐析虎门,透视千年虎门从“疍家女”“自梳女”“撑篙工”向现代服装业制造工的过渡,从传统香农香商向当代“香道”“香生活”的转型,从农耕时代向现代城市化的演进,写出了一个变迁和重构状态的虎门,一个都市型未来生活的虎门,一个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虎门。

著名作家章以武则表示:读罢《枕水听涛》,深觉这是散文林中的一支响箭!作者以深邃的思想、生花妙笔,书写了他的故乡——千年古镇虎门。那里不仅有水声水汽水韵水情,不仅是乡愁绵绵,蕉林牧歌,渔火闪烁,吊脚楼婀娜,咸水歌婉转,摆渡人豪迈,作者更是大气磅礴、纵深壮阔地书写了史诗式的故事。

卢锡铭,广东省期刊协会会长,编审。毕业于华南师大政治系,曾任《黄金时代》杂志社副总编辑,《潇洒》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策划和责编的图书获过国家级图书“三大奖”,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著述颇丰,其中散文集《带走一盏渔火》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谢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