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修复古城郭遗存,重现“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历史格局。12月15日,16届2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 (2022-2026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以“全市一盘棋”的战略高度,系统谋划未来五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统筹整合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持续发力“抓保护”“抓行动”“抓特色”,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让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经典名城魅力和时代花城活力。
支持南沙规划建设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开展“老城新生计划”探索艺术介入老城再生、推动“数字名城”“智慧名城”建设……记者盘点发现,《五年行动计划》亮点颇多,如保护和逐步修复以西门瓮城遗址为重点的广州古城郭遗存,呈现“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城市历史格局。同时提出要统筹兼顾老城和新城,通过机制创新入探索推进公房腾退腾迁和私房置换,为历史街区活化创造更多空间资源,培育名城守护官、社区设计师等提高全社会参与度,助力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探索超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治理明确六项重点任务
《五年行动计划》全面统筹谋划未来五年广州名城保护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实施路径,提出了探索超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治理的六项重点任务,包括读懂广州,加强对广州名城核心价值的发掘研究和阐释;系统谋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细化完善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化治理体系;创新机制,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扩大名城保护公众参与度和影响力等。根据目标,到2026年,广州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阶段性成就,推动广州有序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如何从历史纵深的角度“读懂广州”?《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广州名城核心价值的发掘研究和阐释,重点是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广州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如衔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从世界、亚洲、中华文明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视角切入,梳理归纳出广州在世界经济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演变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系统开展珠江沿线、西关、濒海地带等广州重要历史空间遗产资源的专题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行动计划》并非单一向度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名城保护,而是系统谋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跳出广州看广州,跳出广州看名城,从城市功能和区域发展出发,对接国家战略,强化交流协作,加强跨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联动发展,融入湾区发展,建设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统筹兼顾老城和新城,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营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岭南城市特色风貌。区域协作方面,《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从文化引领、国家海防体系、商贸发展和海疆治理等角度,共建人文湾区。明确支持南沙规划建设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基地,联合周边城市高水平建设国家海防遗址公园,引领海丝文化发展。生态方面,《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保护广州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风貌特色,强化云山、珠水、花城的整体意象。重点保护广州北部花都、从化、增城山脉群和越秀山、白云山、帽峰山等山体山脉,以及珠江干流广州河段、流溪河干流、增江干流等骨干河道和以护城河、西关涌为代表的历史河涌水系,保护山体、水系自然生态环境,严控山边水边建建筑高度和尺度。
▎有序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改善老城人居环境
逐步疏解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相适应的工业园、物流园和批发市场等城市功能,提升珠江两岸、中山路沿线、一德路等重点地段的遗产保护、建筑功能创新与公共空间品质等内容。开展“老城新生计划”,逐步推动老城区历史街巷、口袋公园建设、街角微空间与小建筑改造,打造更显文化魅力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传承历史记忆。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实现景观环境、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等全面提升。举办名城大事件活动,集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策展人等相关个人或团队,探索艺术介入老城再生的模式,以及鼓励邻里社区文化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古城活力,培育提升名城保护国际品牌。
▎探索公房腾退腾迁、私房置换为历史街区活化创造更多空间资源
《五年行动计划》还明确,要加快推进面向2035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和实施,完善新时代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进公布工业遗产、历史名园、改革开放优秀建筑等保护名录。启动改革开放优秀建筑认定工作,全方位展现广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时代重要建设成果。推动“数字名城”“智慧名城”建设,推动“云上广州名城”平台建设。制定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启动名城保护条例修订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制创新方面,《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研究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资金纳入城市更新基金,探索推进公房腾退腾迁和私房置换,为历史街区活化创造更多空间资源。聚焦“一轴两区”特色片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等实践项目。何为“一轴两区”特色片区?《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全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和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聚焦北京路二期、高第街复兴历史城区传统中轴;以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打造“红色+”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沙面、恩宁路、泮塘五约以及“大荔湾湖”区域现有保护传承本底和优势,营造西关岭南文化风情区。同时,以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挖掘珠江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珠江故事,串联南沙虎门海防遗存、莲花山、长洲岛等重要文化节点,用心做好南石头监狱遗址考古挖掘和规划保护,推动聚龙湾日清仓、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广钢遗址公园、广州鹰金钱罐头厂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此外,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土地整备,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并将成熟做法和优秀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五年行动计划》还强调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扩大名城保护公众参与度和影响力,鼓励各方主体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全社会参与度,包括组建市区两级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家顾问团队,培育名城守护官、名城保护联盟等志愿组织和城市体检观察员、社区设计师等社会力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名城保护。实施“老城新生”伙伴计划,以创新激励政策保障保护有机更新,创新协商规划引导文化复兴,创新社区自治助力空间再生,创新资源盘活促进乡村振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申卉、贾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苏韵桦、王维宣、苏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