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注意!儿童、成人感染新冠有不同
语音播报

新冠发病7日内,

儿童和成人症状有何不同?

老人应如何重点防护?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

该如何科学应对不确定性?

这些关键点你需要了解!

提醒一

儿童感染和成人不同,几乎没有潜伏期

北京市儿童新冠会诊专家组成员、北京同仁医院儿科副主任张谊在接受北京新闻广播采访时介绍,从临床来看,儿童和成人感染后症状和病程有明显差异。整体来说,发病快,少有肺炎。儿童感染者几乎没有潜伏期,感染即发病。成人感染3天内发病,儿童多在1天内发病。

为此,张谊医生总结了一份儿童感染新冠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的情况:

【儿童新冠7日病程症状】

北京日报图

儿童发病第一天:单纯高热。婴幼儿高热可达39℃-40℃,警惕热性惊厥;6岁以上儿童中高度发热,多数38.5℃-39.5℃。发热频繁,可能4小时一烧。

儿童发病第二天:以发热为主,仍然高热但发热间隔延长。可能5-6个小时一烧。婴幼儿可能出现呼吸稍微急促的表现。6岁以上儿童病初即可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

儿童发病第三天:热度逐渐下降。较前两天的最高体温会下降0.5℃-1℃,发热间隔延长,变成7-8个小时一烧。易发热时段:22:00到次日凌晨4:00。开始出现鼻塞、流涕、食欲下降、干咳变湿咳(有痰)。

儿童发病第四天到第五天:低热或不再发热。咳嗽明显加重。鼻塞流涕,清涕变黄涕或脓涕。注意:气道分泌物增多,多是病情好转的表现。

儿童发病第六天到第七天:经过对症治疗,基本上症状会逐渐好转。跑动时会咳嗽,日常较为平稳。部分患儿可能会开始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如呕吐、腹泻。

张谊提醒,3岁以内的婴幼儿是易感阶段。1岁以内婴儿气道较短,上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侵袭到下呼吸道,孩子容易发热和喘憋,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如果发热3天仍没有发热频率降低、热度降低的趋势务必前往医院就诊。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痊愈后1-2周,要谨防二次打击。张谊表示,“家里如果相继有其他感染者,尽量不要接触孩子,因为此时孩子的免疫功能还没恢复,不要再引起孩子二次感染。”

【成人新冠7日病程症状】

北京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接受北京新闻广播采访时总结了一份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分析”。

发病第一天:症状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

发病第二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年轻人高烧至39℃左右。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

发病第三天:症状最重的一天。高热39℃以上,浑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剧。

发病第四天:体温的高峰开始下降。很多人从这一天体温降为正常,不再发热。但仍然咽痛咽痒。一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

发病第五天:体温基本降到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体乏力仍然存在。

发病第六天: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排出坏死的细胞。可能出现核酸转阴。

发病第七天: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

北京日报图

提醒二

除了做好防护,接种疫苗是对老人最有效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12月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谈道,“除了日常防护外,对于65岁以上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接种疫苗。”

张伯礼院士提醒,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65岁以上人群完成疫苗基础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和保护效果比18至59岁人群相对较低,而一旦感染,发生重症、危重症的比例也较高。因此,对于还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绝对禁忌症,建议要尽快主动接种疫苗。

提醒三

战胜新冠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的免疫力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12月7日晚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一般人是在95%之列,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病人,放松心态,最终靠自己免疫力来战胜的。在此过程中,体温过了38.5℃了可以用解热镇痛药、中成药等,要好好休息。

注意不要感染家人,在家中最好有个单独房间隔离,另外最好不要使用中央空调。每一个感染者通过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庭,来为防疫做贡献。

提醒四

服退烧药别超3天,症状未缓解及时就医

选择1种退烧药即可,很多感冒药为复方制剂,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重复、超量用药,导致肝损伤。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费轶博12月7日在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介绍,服用退烧药虽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但也容易造成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等情况。所以在使用退烧药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为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她特别提醒:“退烧药一般限定服用3天,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建议长期服用。”

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服用退烧药应该更加谨慎。老年人服用退烧药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应为青壮年人的四分之三以下剂量,服药的同时要注意多饮水。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婴幼儿发热超过38.5,才使用退热药物,且24小时内不能超过4次,发热38.5以下最好选择物理降温。”费轶博介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退烧药,对婴幼儿比较安全。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且可与牛奶、果汁同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月龄以上的婴幼儿都可服用。布洛芬(美林)则适合6月龄以上儿童使用,服用后能快速退热,每次作用时间持续约6-8小时。费轶博提醒:“无论选择哪种退烧药,在给孩子服退烧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年龄和体重采取相应的用法和用量。”

提醒五

重点防控外出安全,也别忽视居家卫生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摘编防疫小贴士,建议居家注意“三个阻断”。

1. 通风通气阻断

保持居家通风,每天尽量多开门、开窗通风,也可通过排气扇等机械通风抽气装置加强室内空气流动。

室内开窗通风,原则上每天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可根据气候条件延长开窗时间。通风时注意做好保暖。

2. 下水阻断

一般家庭的卫生间出风口是各自独立的,但污水管道是相连的,因此有造成垂直传播的风险。

坐便器及时补水,每天注水2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50毫升;淋浴排水地漏或卫生间地漏保证水封,可以将地漏注上水进行封堵,如使用塑料袋灌水扎紧,放在地漏上封堵,使用时打开。除淋浴排水外,其他地漏均应封堵。

坐便器冲水时,先盖马桶盖,再冲水。

3. 中央空调阻断

应关闭回风,新风全部取自室外,按照全新风模式运行。

这里提醒您,具体情况结合实际,“三个阻断”建议并不能替代任何专业防疫方案或专业人员提供的建议。

提醒六

措施调整后,科学应对,减少恐慌和焦虑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以后,迎来较大的优化调整,这种变化让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有人因为面对未知且不确定因素惊慌失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面对这种变化,心理疏导很重要,我们要理性对待,科学应对,减少恐慌、焦虑。”

陆林院士解释,人们出现焦虑、不安、恐慌等情绪都是正常现象,此前的防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疫情防控措施放宽以后,虽然相对来说自由了,但也有人会因为阳性率的增加而害怕。“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让人担忧,很多人担心患有新冠病毒会对个人生活及周围人产生影响,容易出现消极、忐忑、暴躁等情绪。”

“此时调试好心理,科学看待,从容应对很重要。”陆林院士建议,一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科学,理性对待,要意识到现在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大部分是轻症或无症状,学会从正确权威的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而不是一直刷屏了解各种小道消息;二是,做好应对新冠的心理准备,把控接种疫苗、充分了解防治知识,面对问题就会不慌不忙;三是,需要全社会理性科学的来对疫情防控这件事,虽然病毒本身毒性很低,但对社会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专业人员要不断研判病毒的特点及传播特性,及时调整疫情防控的政策。

“不管是否在疫情期间,都要学会维持心理健康。每天按时吃饭、睡觉、锻炼,努力做好工作,有问题时寻求帮助,这样大部分人都可以很好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陆林指出。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广州卫健委

编辑:程普安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