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分享会天府书展举行
语音播报

第四届成都天府书展期间,上海人民出版社带来了安妮·埃尔诺的三部代表作——《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和《一个女孩的记忆》,举办了“书写生活—2022诺贝尔文学奖安妮·埃尔诺作品分享会”。

分享会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系梁中和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卢迎伏副教授围绕着这三部作品展开对谈。

埃尔诺与法国文学传统

卢迎伏老师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定位安妮·埃尔诺。他认为埃尔诺及其作品是典型的法国作家和法国写作。第一,她继承了卢梭、雨果、左拉、加缪、萨特等传统,也就是作家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她的个人、作品和行动是完美的结合。

卢迎伏

第二,20世纪法国作家对写作观念的创新和写作技巧的尝试,这一点在埃尔诺身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埃尔诺所采用的碎片化的形式与其所表现的东西是高度的契合。这种写作形式既与作家的个人经历有关,也与当下的社会现状贴合。写作的技法上有一种开创性。

“我既确信她是非常爱我的,又意识到一种不公平:她每天从早到晚卖士豆和牛奶,就是为了让我能够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一个女人的故事》中的这句话让梁中和教授感受颇深。梁教授的研究方向正好是柏拉图。他从具体文本出发,以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向读者说明了埃尔诺的文学会带来一种分裂的体验。

梁中和

埃尔诺的写作能不动声色地打动读者

矛盾是埃尔诺的写作特点,这是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卢迎伏结合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来为读者说明埃尔诺的写作特点。他认为,埃尔诺的写作既有勇气来分析和解剖自我,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客观和冷静,没有走向一种主观化的悲情写作。谈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卢教授说,《一个男人的位置》就像一首《父亲写的散文诗》,能不动声色地打动读者。

如今82岁高龄的安妮·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在诺曼底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从小家境贫寒,父母经营一家小咖啡馆兼杂货店,勉强糊口。埃尔诺起初在中学任教,后就职于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她擅长在社会、性别方面用细腻伤感笔触,描绘贫寒父母如何使自己及下一代摆脱困境,客观再现法国当代不同社会阶层在心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在梁中和看来,这种巨大的差别就是一种矛盾。他引用埃尔诺在《一个女人的故事中》的一句话“绝望是一种奢侈”来说明矛盾在埃尔诺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一方面,埃尔诺不愿意待在故乡的小城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留在巴黎大城市后又会怀念过去。再比如,埃尔诺需要一再地书写母亲,但这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母亲已经不在的痛苦事实。这三本书可以让读者接受自身的矛盾,深入矛盾,深入自身的写作、语言和思想的矛盾。能让人体验到自身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从这种有限性中抽离出来。这种写作特点能给我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陈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