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大半个月,广州多个社区开展一系列防疫攻坚行动。马文锦作为扎根高风险区域的社工,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住户群也经常出现居民的临时诉求:有老人不擅长网购物资,有邻里家里没了煤气,还有街坊临时滞留需要安置……为此,身在城中村的社工们想了各种办法:众筹电磁炉替代煤气,协助沟通安置问题……回应一个又一个问题,步伐从未停下。
在马文锦看来,社工在任何时候都是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不是劳动力的简单补充,而是一张民生保障的社会支持网。此外,社工作为资源链接者,也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是一座城市在民生保障工作中投入的支持和力量。
“社工也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职业,需要进一步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各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名公益人士说道。“我们希望这次疫情中部分地区社工发挥作用的机制能得到推广,并汇集社会爱心,对投身抗‘疫’一线,发挥专业能力的每一位社工提供支持和激励。”
跟进、评估,要让角落的声音发出来
马文锦是广州市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此前工作的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在2022年10月底被划入高风险区。10月29日,在当地防疫指挥部的指导下,马文锦和另外十五名社工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分为两支队伍,一支在外围对接信息,一支进驻一线,对接居民需求。
彼时,该城中村分为六个网格,有一千多栋出租屋,上万名街坊居住或暂住在此。马文锦透露,该城中村在被划入高风险区域之初也建立了91个居民微信群,每个群有两三百名街坊。此外,在开展上门核酸采样的同时,社区工作人员摸清了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底数,了解基本需求情况,形成了信息清单。
马文锦等人在参与防疫攻坚之初,拿到的便是这些资料,“但这些不足以了解实际需求”。就在医务工作者和其它社区工作人员流调、追阳和开展核酸检测时,他们开始引入社工的“方法论”。
“微信群很多信息并不是有效信息,为避免最紧急的信息被湮没,我们每个群都安排了社工整理搜集应急诉求,及时核实评估。”马文锦回忆道,特殊人群的信息清单也在结合微信群更新进行了评级,按轻重缓急分为“A”“B”“C”三级,分级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做到一日一电话了解最新情况和需求,并与网格员形成紧密联系,重要信息及时反馈指挥部或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沟通机制。在马文锦看来,“社工的存在应该是让最困难,最迫切的人第一时间找到支持者。”
各样个性化应急需求,需要灵活回应
实际上,广州社工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也依托各个社工服务站,要求设置24小时应急处置“红棉守护热线”。广州市民政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以来,全市200多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累计投入接线社工1.5万人次,服务9万余人次。
在城中村,应急状态下衍生的个性化应急需求一个接一个。马文锦说,“通过每天不断收集信息,可以发现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是没问题,医疗应急也有方案,但更多‘小且急’的需求,很难通过统一的临时物资供应解决问题,得有人灵活地作为个案干预。”
各种各样的人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时,需要更灵活的解决方案,这时,社工的对接意味着更多可能性。
面对物资不足或临时陷入困难的街坊,有社工会尝试对接慈善组织,申请应急资助。有的困难街坊临时“缺煤气”,社工便提出了众筹电磁炉替代煤气罐的方案,一日之内筹集了一批电磁炉并及时派发,还有宠物临时滞留在家,社工便联动外部志愿者组织,制定了关于滞留宠物安置照护的解决方案。而马文锦遇到的那对误入高风险区的夫妻,也在他的帮助下对接爱心村民,以每天10元的租金租下了一间空置房间,对接了小额慈善资金应急,并派发了此前筹集来的电磁炉。
塑造社工的专业价值,需要多方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社工也时常奔波在支援防疫一线的路上。
记者了解到,本轮疫情期间,广州全市社工站社工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累计服务190万余人次,参与流调排查服务8万余人次。“社工参与流调、协助核酸检测、追阳自然是义不容辞,而在这基础上,民生需求的回应速度同样是抗‘疫’速度的重要一环,社工只有进一步介入到民生保障工作,才能在抗‘疫’中发挥最大效果。”一名社工告诉记者,穗星社工在上述城中村担任的角色,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定位,同时,也得益于街道社区以及防疫指挥部的信任,“在指挥部的统筹下,社工发挥作用的协作机制值得完善和推广”。
更多时候,社工不一定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是一名资源协调者,临时管控下衍生的一系列个性化应急需求需要时间和资源消化。在这一方面,社工与外部资源的链接还有待拓宽。
记者观察发现,在一线之外,也有多个媒体、公益慈善组织以及爱心企业搭建求助平台,但与负责协助民生保障的社工联动偏少,如果社工能完成需求的梳理和甄别,外部公益慈善组织能完成资源的汇集,则更有利于回应大量应急需求。此外,回应应急需求时,社工需要大量小额灵活的不定项资金,而公益慈善组织目前仍需要搭建应急基金或应急款项使用的绿色通道。
无论如何,社工也是一个不断在积累经验的职业,其核心在于“用生命影响生命”,关注个体的真实处境和发展需求,回应社会痛点,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当一个社区不具备应急经验时,社工可以将其他社区的经验复制落地。不过,这一新兴职业即便是在广州也只是迈入十四个年头,它的作用发挥依赖于专业性的提高,也依托于社会多方搭建的平台。
穗星社工负责人何俊华告诉记者,目前亦在尝试联系千禾、岭南、爱德、绿芽、麦田、小鹏、唯品会等多家慈善基金会筹集善款,支持海珠区抗疫一线社工,为这个处于行业发展初期的职业,汇集更多社会认可,也让更多社工继续满怀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开展社会工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