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大家闺秀眼中的百年中国
语音播报

近日,高诵芬、徐家祯合著的《山居杂忆》由花城出版社与北京时代华语全新修订出版。

该书由出身百年世家的高诵芬女士讲述,其子徐家祯整理而成,以女性视角,记录了其经历和看到的人、事、物,更像一部生动的百年中国见闻录。一个世纪的往事如过眼云烟,充满人生慨叹。这位大家闺秀的记忆在温婉如水的文字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静。

高诵芬和丈夫徐定戡


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家族是西湖边上的百年名门望族。她1918年出生,自幼在家延师授读,18岁的时候,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另一个大家族徐家的少爷。她的童年,她的家庭,她的婚礼,她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展现。家族命运在历史中起落沉浮。她的回忆更像是历史尘埃落定后的闲谈。

书中记录有上百人,她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习惯、长辈、师友等。有一年四季的风俗,有出嫁的礼仪和制作的点心、糕饼与桂花糖,也有哄孩子入睡的故事……

笔下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虽家声显赫、佣人众多,却从不见骄矜辞色,反而有种穆穆闲闲的素洁之美。她写经历过的那些事,这些熙熙攘攘、承平风物,是“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眼中、历经半世纪的生活看到的世界”。

高诵芬在书中回忆了上百人,如家里最年长却最会做点心的佣人叶妈,老实正派的招姑娘,严厉的私塾黄先生,和很会揣摩病人心理的孙医生等等。她的家族和许多达官显贵往来,但在高女士笔下,记录的更多的的却是生活里遇到的普通人和小人物。就像是邻居在院子里吃晚饭,走过时招呼一下,再顺便看看那些菜。

就像作家黎戈在推荐语中所说:什么是中国人的美?我觉得,《山居杂忆》所记录的就是中国人的美。这种美是人情味,是高诵芬蕴藉含蓄的朴厚之美。中国人生命的基础,恰恰就在于人情迂回、世故周旋,在秩序之中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人和人之间,有着散淡但绵实的关系。这些细碎隐晦的人情得失,将永远牵系着我们,夯实笃定,地久天长。

高诵芬在杭州榆园新房中(摄于1936年初)


活的历史,活的风俗 

该书记录了很多有趣的民俗风貌。她回忆自己小时候每逢过年,半梦半醒间,嘴里就被仆人塞进冷冰冰的橘子和干荔枝,因为“橘”和“荔”两个字是“吉利”两字的近音字,开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橘荔”,象征着整年都会大吉大利。

虽然生在富贵人家,但却不允许小孩子穿绸衣,说是“折福”,所以终年穿的是布衣,而且常常是大人穿旧的衣服改一改。她长到十八岁的时候,要结婚了,为此,全家提前四年为她准备嫁妆,光婚礼用到的桂花糖就做了九万六千粒!现在当地仍然有人用书中记载的方法做传统桂花糖。

《山居杂忆》的全新出版,让读者们再读传统中国之温情记录,安于悲喜,地久天长。日子如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它,清澈如许。在如无华之水的文字中,体验温情细节和漫长岁月里人留下的痕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张银玲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