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5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举行三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示范区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了示范区三周年建设成果等有关情况。据介绍,示范区今年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9项,三年累计112项,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沪苏嘉城际、水乡客厅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朋友圈不断扩大,已集聚53家高能级主体,为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
示范区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互相促进、双轮驱动
在示范区建设前两年出台73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已出台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和释放红利,不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
华源介绍,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通过三年持续推进这个项目,不仅实现了重点跨界水体的生态修复和岸线功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跨域项目建设办法,也提供了跨域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生动案例。通过这样一批项目的协同和贯通,深入推进示范区生态环保相关标准、规范的统一,助力制度创新,加速新经济集聚,更好实现生态优势转化。
在示范区创新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在这些产业项目推进的同时,示范区已出台的人才、金融、信用等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促进了要素自由流动,推动龙头企业在示范区内加快跨区域布局。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用。与项目建设同步的是示范区率先探索的异地就医结算免备案、正在推进的妇产科跨区域医联体建设等。医院的硬件建设,能够支撑我们三地两区一县的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成果,这背后有很多是制度创新的成果在支撑。
第三年制度创新再结新硕果
规划管理领域,新增3项成果,着眼于世界级水乡客厅建设,出台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水乡客厅一体化管理运营规范等成果,为打造长三角功能样板区提供高水平规划支撑。生态环保领域,新增4项成果,制定印发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针对省界毗邻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难题,建立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实现饮用水水源地协同保护治理。针对生态环境市场化治理薄弱环节,上线运行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实现市场化服务高效集成。
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推出2项成果,在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基础上,出台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片区和项目,积极探索“协同达峰、合作中和”有效路径。
共同富裕领域,推出1项成果,出台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推动示范区从公共服务领域“分散式”跨域合作,走向更加系统全面的整体谋划和一体推进,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跨省域实践范例。
项目管理领域,新增1项成果,聚焦跨区域政府性项目审批难题,用好国家发改委支持示范区设立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出台先行启动区跨区域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操作办法,规范和优化审批环节,加快助推跨域项目落地实施。
要素流动领域,新增11项成果,出台示范区人才建设若干意见、产业链强链补链实施意见,推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科创金融、绿色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绿色认证等“一揽子”举措,让人才、数据、资金、知识等要素更加畅通流动。
土地管理、财税分享、公共服务、信用管理、体制机制等领域,新增17项成果,比如,建立水乡客厅跨域土地联动管理总控和会商机制,为水乡客厅项目提供土地保障;着力破解财税分享难题,建立跨区域“共同账”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示范区第三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三年共实现45个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上线运行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完成授信累计25.9亿元。
华源表示,下一步示范区还将继续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着力探索更具含金量的制度成果,同时推进更具显示度重点项目,推进示范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