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民众是否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广大家长和学生,如何应对居家工作和学习带来的新挑战,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状况?如何与他人相处,避免出现相应摩擦?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广州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工作组专家成员、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李幸民,邀请其为市民支招,解答相关疑惑。
李幸民教授本科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随后前往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一步深造,长期在高校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亲子教育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等领域。
李幸民建议,疫情心理应激反应会经历四个阶段,警觉期、消极防御期、现实适应期、恢复成长期。建议市民有节制地获取疫情信息,可以掌握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小技巧。人们应当自觉守护人际间空间的适当距离,彼此信任、彼此温暖。建议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做智慧家长,用科学的办法及时来调整自身状态。市民如有需要可拨打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热线,寻求专业人士的解答。
“疫情心理应激反应经历四个阶段,建议有节制地获取相关信息”
广州日报:从您的经验和近期接触到的案例来看,广大市民、青少年主要面临哪些心理困扰?对此您有什么普遍性的建议?
李幸民: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广泛性、普遍性、对生命具有威胁性”等特点,不仅对于青少年,其实对于所有人,都构成了一次“重大危机”。
面对疫情这个危机的心理应激反应,大概会经历四个阶段:警觉期、消极防御期、现实适应期、恢复成长期。每个人在经历疫情(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在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方面出现反应,都是正常的。要尽快越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入现实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
建议市民有节制地获取疫情信息,每天关注相关消息控制在一小时内较为适宜,尤其睡前不宜关注,不信谣不传谣,以免加重恐慌情绪。可以掌握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小技巧,比如:与亲朋好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倾诉、听听音乐、看看书籍和做做有氧运动等。
“应当自觉守护人际间空间的适当距离”
广州日报:疫情之下,不少人感觉身边充斥着“负能量”,您建议市民应如何做好心理调适?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避免出现相应摩擦?
李幸民:非常时期,人们寻求自我保护,恶性事件偶尔发生、出现社会容忍度下降的情况,这并不奇怪。在网络时代,联系方式的间接性和虚拟性手段选择的增多,大大提升了人们交流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心与心的交流是变冷还是变热?心与心的距离是变远还是近?这些值得探究。
就疫情防控的意义的来说,人际空间距离的变远了(戴口罩、一米线、临时管控、居家隔离等),也应该远。这个“远”,是为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助力广州疫情早日战捷。以前,市民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可能只是觉得不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最多是谴责教育。现在,人们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就很容易把这个认为是可能性传染源,内心自然产生戒备、厌恶、愤怒等情绪,隐藏的冲突因素很容易凸显和扩张。
疫情发生前,一次个人的行程瞒报、一次漏筛,可能只是私事。现在疫情防控牵一发而动全身,枉顾防疫措施的任何个人侥幸心理引发的疫情后果是整个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和“痛”,不但会引发众怒,还将面临法律追责处罚。
面对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应当自觉守护人际间空间的适当距离,为的是“隔离”病毒,而不是“隔离”爱。在此时期,人们心与心的距离应该更近,彼此信任、温暖。
市民有需要可拨打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400热线
广州日报:您可否分享一下相关求助渠道?
李幸民:市民如有需要可以拨打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400热线。截至11月14日12:00,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发布心理防疫视频或直播30余个,观看和学习人数达24999人,接听心理服务热线 1539个,其中心理咨询青少年援助类416个,疫情防控类(含防疫志愿、复工复产、交通出行、核酸检测、防疫科普、政策法规解答等)235个。
(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公益心理援助热线:4009018038 服务时间:08:00~20:00)
“建议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做智慧家长”
广州日报:疫情期间,能否给家长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支支招?
李幸民:整个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青少年成长环境有了更多元化的价值观。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教育的效果自然不一样。建议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做智慧家长。首先,家长要解决一个从观念到心态的问题。请家长充分看到在新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当中,孩子的看法、情绪、个性上有些调皮甚至行为上有些逆反,皆属于阶段性特点,家长应以最大的宽容心态,接纳包容。在不放弃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满足孩子合理要求。
不要认为我们作为家长就拥有理所当然、至高无上的支配态度来对待孩子,如“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要听我的话,你还吃我的住我的,凡事还都要依靠着我……”伴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其次,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情绪控制和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尤为重要。孩子可塑性较大,外界环境、特别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家长情绪晴雨表也是孩子的情绪、家庭氛围的主要影响因素。人非草木,喜怒哀乐在所难免,家长也是人。
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如何避免出现“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情况?
家长可用科学的办法及时来调整自身状态:第一,情绪暂缓,进行6秒深呼吸。即与孩子沟通交流,学会情绪暂缓,给自己6秒,做一个深呼吸,面对孩子,当你的情绪来时候不要急于表达,不管是语言、面部表情等,稍微暂缓,做个深呼吸。这个停一停对孩子来说,也会引起其本身产生感受或思考,这对孩子很重要。不要当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就习惯显露性预设。预设易激发亲子矛盾。这方法同样适用孩子与家长与他人沟通。
第二,了解孩子,倾听爱的呼唤。遇到问题不批评不评价,先去发现体会孩子真实的心声,让孩子愿意真实表达为什么有这样想法和做法,共情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现实问题。在这个阶段中,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做法和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的呼唤,希望吸引关注,真实原因可能是父母陪伴少、父母对其不理解等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图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