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黔协作:乡村振兴路上看不见的桥
语音播报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如今,贵州的桥已成青山碧水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在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无论朝那个方向走,都会进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苍山如海”形象准确的描绘出贵州山连山的地形地貌。为了打通高山大岭的阻隔,消除阻碍发展的先天劣势,贵州建设了近2.4万座气势雄伟的大桥。悬索、斜拉、拱式、梁式、廊式等各类桥型宛如巨龙雄跨在高山峡谷之间,将褶皱山脉变成了高速平原。截至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座高桥,有51座在贵州,前10名有4座在贵州。全国荣获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斯奖”的桥梁有9座,贵州占4座。

(获得“古斯塔夫斯”金奖的北盘江大桥)

在贵州省中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贵州独一无二的桥。如:创下了“最高混凝土桥塔”世界纪录的“天空之桥”——平塘特大桥。平塘特大桥横跨槽渡河峡谷两岸,是目前世界上桥塔最高的三塔斜拉桥。2021年6月荣获了“古斯塔夫斯”奖。

(横跨槽渡河峡谷的平塘特大桥)

位于都安高速公路贵定县内的云雾特大桥,是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全长1720米,主塔设计结构高度为300米,在同类型混凝土塔中排世界第四,在折“H”型塔墩中居世界第一。2021年6月28日,都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云雾特大桥成为云雾山区域一道新风景。

(贵定县内的云雾特大桥)

位于荔波县响水河上的小七孔桥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是古代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路,也是当时荔波通往广西唯一一条商旅要道。此桥看似单薄,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荔波县响水河上的小七孔桥)

黔南地上有桥,天地之间也有桥。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犹如一座贯通时空的大桥,一头静卧在黔南州平塘县,另一头伸向浩瀚的宇。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于平塘县克度镇)

这些叹为观止的桥,重塑了山区时空,极大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推动黔南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十年来,黔南州GDP由2012年的532.3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747.41亿元,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从第10位升至第4位,全州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

走下桥,深入到黔南的乡村田野、城市社区,学校医院、工厂车间,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桥”,它们没有桥梁的构造和样貌,却有一个双手相握的共同标志,连接起了广州和黔南,让两地跨越山海、风雨相随,携手建起两地乡村振兴的梦想家园。

(广黔协作标志)

支教老师搭起育德树人的“追梦桥”。广州荔湾区与黔南州惠水县结对以来,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来到惠水播撒知识的种子,努力培养当地师资,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广州市荔湾区第四中学花地学校教导处副主任邓秋,有着多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经验,2022年,她告别难舍的家人,来到相隔千里的惠水,带着满腔的热忱和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置身于惠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提升惠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思政课水平作出荔湾贡献。来到惠水以后,她挂职惠水县思源实验学校政教处副主任,还担任起了惠水县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中心组副组长职务,负责拟写教研活动总体方案,指导教研组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她的参与下,学校的思政课不断提升,也让很多教师深受启发。

(荔湾区援派老师邓秋和同学一起交流)

2021年4月,广州市黄埔区石化中学教师周欣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主动请缨到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支教工作。周欣老师教的是英语,用在广州那边的教学方式上课,这边的孩子们跟不上,她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认真书写教学教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尤其是参加集体备课,她的认真程度让所有的组员十分敬佩。在周欣老师的带领下,学校英语组获得了一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立项,填补了该校没有省级课题的空白。

(黄埔区援派老师周欣和学生一起包粽子)

援派医生搭起守护生命的“健康桥”。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董方华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0余年,是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中青年骨干。今年年初,她被委派前往贵州省贵定县开展医疗帮扶。帮扶期间,她带领团队在贵定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当地首例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完成了10多台不同种类的三、四级妇科微创手术,利用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当地开展业务培训,进行“造血式”帮扶。如今她已结束帮扶任务返回广州,新的帮扶团队从她手上接过了接力棒,她仍心系贵定,随时通过电话和微信视频,远程帮助贵定县人民医院的医疗诊断工作。

(海珠区援派医生董方华在贵定县人民医院做手术)

为填补荔波县口腔科发展短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孙晓嘉今年也加入了东西部对口帮扶团队,挂职荔波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倾尽所能助力荔波县口腔科发展。荔波县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居住在偏远村镇,到县城就医要搭乘班车中转十分不便,大多索性就拖着不去看病了,导致病情延误。为此,孙晓嘉带领团队利用赶集日深入到乡镇开展健康义诊,尽力解决边远乡村群众到县城看病难问题。到荔波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孙晓嘉共开展种植牙手术10例,门诊诊疗241余人次,门诊手术98余人次,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次,免费义诊300余人次。

(白云区援派医生孙晓嘉获得荔波县人民医院表彰)

资金项目搭起补齐短板的“民生桥”。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只见一排排规划统一、色调清新的居民楼矗立眼前,随处可闻村民欢乐的笑声,搬出大山的村民,在这里过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为助推搬迁居民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黄埔区在城南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建设配套设施,解决移民群众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补齐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扶持的民生短板。自结对帮扶以来,累计投入广黔协作资金8200万元,建成了黄埔幼儿园、黄埔小学和黄埔医院,配备齐全的教育和医疗设备。同时,综合考虑社区人口多、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1600万元,建设黄埔就业孵化基地,通过引进企业入驻生产,将带动搬迁居民就近就业70人以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配合引进江歌鞋业、欣晨服饰、吉海电子、高原纸业等就业帮扶车间项目,为社区移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

(广黔协作资金援建项目三都黄埔幼儿园)

黔南州惠水明田街道下辖的新民、幸福、龙泉三个社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3118户12760人,其中新民社区是贵州省首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广州市荔湾区投入协作资金750万元在该社区新建一栋6层大楼,用作易地搬迁安置后续扶持综合服务中心,以老年和儿童服务为主,开设长者饭堂,将过去分散的群团服务、社区服务等后续扶持阵地整合集中。同时,引入荔湾区国家首批示范社工组织“逢源人家”结对新民社区,发挥荔湾社区治理和居家养老经验,全面开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就业、社区治理等后续扶持工作,努力将新民社区打造为东西部协作的全国样板。

(广黔协作资金援建项目惠水县明田街道易地搬迁社区服务中心)

产业共建搭起带动发展的“致富桥”。白云区结合荔波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优势,适宜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这一实际情况,累计投入广州协作资金2000余万元,与荔波县共建仿野生铁皮石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针对荔波仿野生铁皮石斛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的难题,白云区积极对接广州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引导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园区成立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引导广州二天堂制药有限公司与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铁皮石斛系列产品,打通了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促进了荔波县仿野生铁皮石斛产业从传统的“提篮小卖”逐渐转变成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园区核心区面积约5000亩,并初步形成了一园多点发展格局,辐射全县相关产业发展。园区建成以来,仅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就带动建档立卡农户190户620人实现增收,为助推荔波县石斛经济做大做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白云区与荔波县共建仿野生铁皮石斛现代农业产业园)

茶叶是瓮安县拳头农特产品之一,主打天然绿色高品质。瓮安茶叶虽有“欧标”加持,但其市场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弱、产业化程度低的现状成为制约发展的“三大痛点”。为帮助瓮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地方成品茶加工能力不足的困境,广州市海珠区投入广帮资金2197.5万元在建中镇建设10800平方米生产车间,配套实验楼、4条生产线和1条成品包装线,打造广州海珠·黔南瓮安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海珠区还依托展会资源优势,引导瓮安农特产品企业参加广交会、茶博会等专业展会。瓮安欧标黄金芽茶、白芽茶等优质茶叶通过展会推介远销欧洲、迪拜、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有效提升瓮安茶叶知名度,促进“瓮安产品”向“瓮安品牌”转变。

(广黔协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黄红缨茶园黄金芽茶叶种植基地)

消费协作搭起经济循环的“畅通桥”。一边连接着大山里的好物,一边连接着大湾区的市场,今年8月,在广州荔湾区,荔湾·龙里乡村振兴馆正式开馆,成为连接对口帮扶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该馆是由广州市荔湾区乡村振兴局、龙里县乡村振兴局共同指导成立的特色农产品一站式购物平台,致力于推动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以产业富农强农,助力乡村振兴。馆内目前精选产品超过300款,涵盖了来自贵州龙里、贵州惠水、西藏林芝、广东连州、新疆疏附等广州荔湾区对口帮扶地区的优质农特产品,包括粮油米面、健康饮品、汤包调料、休闲零食,以及贵州非物质文化特色文创等,产品丰富,产地直供。其中一款创新月饼礼盒引人关注,它由广州酒家匠心制作,原料是来自贵州龙里刺梨,是广黔山海情深和合作探索的新尝试,市民买月饼就能促帮扶。

在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良亩大坝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0多位农户正在将成熟的茄子、辣椒、黄瓜等捆绑、分装,打包装箱后,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黔南配送中心,将以最快的时间送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大商超和菜市场。近年来,黔南聚焦粮食和生猪、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总数达46个。广州以建设生活物资保供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为抓手,加大黔南农产品在广州各消费协作专馆、专柜、专区等的销售;安排消费协作奖补资金,支持鼓励有关企业大力开展黔货出山,投入协作资金180万元,用于电商州级枢纽仓提质扩建、粤黔协作名特优产品选品展示中心建设;组织特色农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做好黔南生产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销售市场的对接,促进销售。

(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

交流学习搭起精神互鉴的“思想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决定着行动。为了找差距、长见识、提素能、谋发展,进一步增强“头雁”队伍引领力,助推乡村振兴,今年,黔南州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遴选了16名村党组织书记、60余移民社区干部赴广州挂职、跟岗,学习经验,全程参与广州白云区和黄埔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村办企业经营管理等日常工作。通过在广州社区基层跟岗学习,深入了解广州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好经验好方法,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将广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基层治理好经验、好做法带回黔南,为下一步带领乡村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此同时,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黔南州创办了东西部协作大讲堂,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广州期货中心、阿里巴巴等广州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黔南讲学交流。培训课题聚焦“如何优化基层治理体系”“碳汇金融期货”“后疫情时代下如何做好农产品供应链和电商直播”等方面,向黔南党政干部、企业人员、技术人员解读国家政策,介绍东部经验,启发黔南方案。

2022年广州市白云区邀请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贵州省妇联兼职副主席邓迎香同志赴广州召开先进事迹宣讲会。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用十三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给麻怀村人民带来了通往富裕的新希望,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宣讲会上,邓迎香同志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她带领村民用双手凿出脱贫路致富路的生动故事,传递着最平凡的感动,引起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共鸣,进一步推动了白云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凝聚起加快建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的强大合力。

(白云区邀请邓迎香同志赴广州召开先进事迹宣讲会)

千里驰援搭起守望相助的“风雨桥”。今年4月,广州、上海出现新的疫情,为助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广州市民的“菜篮子”,罗甸精心组织贵州飞渲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玉湖惠农食品有限公司2家企业、奉献爱心、鼎力相助,共筹集了70吨、总价值70万元的蔬菜支援两地。

9月中下旬,黔南州长顺县面临“外防输入”及“十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加传播风险等多重考验。由于县域核酸检测大幅增加,导致原有核酸检测设备不足,制约了全县核酸检测进度。黄埔区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按长顺县核酸检测设备需求清单,在短短2小时之内紧急筹集到了一批价值120万的专业的核酸检测设备捐赠长顺,其中包含有核酸提取仪、PCR(核酸扩增仪)、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分杯处理系统、单道固定量程移液器等设备。这批物资运抵后,补齐了长顺县核酸检测短板,使每天核酸检测能力可以达到6万份,检测效率将提升4倍,为区域全员核酸检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援黔干部搭起精准对接的“协作桥”。走进三都县都江镇高坪村姑力组,一座宽4米,长25米的崭新水漫桥静卧在姑力河之上,村民担着种出的蘑菇走在桥上,快递小三轮从桥上飞驰而过。而在半年前,高坪村姑力组村民出行却要经过一座用石块和木板垒砌出的简易桥。雨季即将来临,河水就会漫过简易桥,甚至有将其冲毁的危险,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和种植农产品的运输。

(姑力河新水漫桥施工前)

粤黔协作工作队三都县工作小组在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了此问题,找来村支书商量解决。村支书向工作小组反映,村集体正在考虑建设一座新桥,但由于错过了财政预算周期,村集体也无法短时间内筹集到资金,要在雨季来临前解决这一问题十分棘手。掌握情况后,三都县工作小组立即通过“镇村结对”机制,向该村的广州结对帮扶单位——广州市黄埔区科技局汇报反映这一问题。广州市黄埔区科技局开始了一场帮扶接力,动员区内爱心企业捐赠16.6万元用于建设新的水漫桥。经过1个多月的施工,新水漫桥工程抢在雨季到来之前顺利完工,彻底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也使村集体生产的农林畜菌等各类产品快速输出,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今后发展增强了后劲。

(正在施工的姑力河新水漫桥)

一年来,粤黔协作队黔南工作组临时党支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广黔协作前方各项工作,把党建活动开在帮扶项目点上,让每名援黔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断增强前方工作组的凝聚力、牵引力和执行力,打造具有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战斗堡垒,精准对接当地所需,合力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宽协作之路,努力为广黔协作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黔南工作组邀请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韦子涵在九阡镇石板村小水叶组公平树下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贵州大地上一道道看得见的桥,与广州支教老师们搭起的“追梦桥”、援派医生们搭起的“健康桥”、资金项目搭起的“民生桥”、产业共建搭起的“致富桥”、消费协作搭起的“畅通桥”、交流学习搭起的“思想桥”、千里驰援搭起的“风雨桥”、援黔干部们搭起的“协作桥”,让广州与黔南两地紧紧相连,绘就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正吸引着更多人前赴后继,加入新的历史伟业中来。

相关数据:

2022年1-9月,广州已向黔南州提供财政协作资金4.7亿元,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0.34亿元;选派37名党政干部、29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黔南地区工作;黔南州选派了109名党政干部、26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广州挂职学习交流;广州市帮助举办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311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9528人次。帮助黔南州3.57万名农村劳动力,其中2.13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帮助采购、销售黔南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26.18亿元,带动3.2万脱贫人口增收;广州市荔湾、白云、海珠、黄埔4个区和黔南州10个县开展结对帮扶,组织广州269所学校、76所医院、55个经济强镇村分别与黔南305所学校,80所医院、53乡镇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广州58个强村(社区)、63个企业、63个社会组织分别与黔南250个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围绕共建产业园、粤企入黔“双百行动”等重点工作,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共同推进黔南州10个脱贫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广州帮助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2家,实际到位投资24.32亿元。与黔南州共建产业园区15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10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24家,实际到位投资6.87亿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通讯员 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通讯员 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杨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