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古道调查规范团标发布,助南粤古驿道活化增辉
语音播报

广东省标准化协会10月31日发布国内首个古道调查规范的团体标准《南粤古驿道调查规范》。行内人士认为,此举将有力促进南粤古驿道调查工作,使南粤古驿道这一广东省的新名片更加亮丽生辉。

广东已经完成1280公里古驿道保护修复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包括陆路和水路,官道和民道,附属设施包括关隘、门楼、驿站、铺递等。

目前,全省已完成保护修复古驿道线路18条28段1280公里长,并修复和保护附属设施272座。结合对沿线周围乡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此举带动了沿线乡村的发展,形成广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广东的新名片。

前期调查工作发现,因南粤古驿道分布范围广、历史跨度时间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涉及自然资源、文物与建筑、历史地理、文化旅游、党史、地方志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多学科知识,要真正“摸清家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参与调查保护开发利用的单位包括地质队、高校、考古队、规划公司、博物馆和自然资源、文旅、方志办等多个政府部门,因国内未有关于古道调查的专门标准可依,对调查工作涉及的有关概念和做法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现象,亟需有专门标准统一规范。

于是,由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等单位组成标准编写组,共同负责起草工作,该项团标应运而生。

(韶关乳源西京古道)

团标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南粤古驿道的调查、保护

标准编写组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关于线性文化遗产调查保护的相关标准和资料,总结了近年来南粤古驿道调查保护的成功经验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南粤古驿道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做出技术规定和规范。

团标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调查目的和任务、基本准则和工作程序、设计书制定、实地调查、资料综合整理、成果编制与验收、公众宣传等。其中,调查工作目标设定为查明南粤古驿道资源要素的主要类型、分布、形态、保存状况、特征与价值,了解和掌握有关区域内旅游资源和安全隐患,为后续保护修复及活化利用提供依据。

调查任务包括本体调查、附属设施调查、旅游资源概查、安全隐患概查四大类。对每一类的具体分类、调查范围、内容和调查方法都做了具体规定,编制了统一的调查表、分类表、判别依据和报告编写提纲,对调查表做了详细的注释。

调查方法要求以南粤古驿道资源要素调查为主,综合调查、综合评价;要充分运用图证、书证、物证、人证和理证对南粤古驿道资源要素进行考证;积极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研究程度和质量等。

南粤古驿道调查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评审专家组认为,《南粤古驿道调查规范》从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入手,在总结原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古驿道调查做了规范,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对统一、规范各部门各相关单位开展南粤古驿道调查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作用,对进一步开展南粤古驿道的调查、保护和激活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刘春林
图片由广东省标准化协会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