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管这十年|凝聚社会共识,探索超大城市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语音播报

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在广州,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生活中的日常片段之一,这一场景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回顾近十年垃圾分类走过的路,广州推动垃圾分类从全社会共识向全社会行动转变,形成了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之路。

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全社会参与
垃圾分类理念融入社会肌理

锣钹声中穿插着民歌小调,四位粤剧演员迈着稳健的台步闪亮登场,诙谐的小品辅以通俗的广州方言唱腔,台下传来一阵阵热情的欢呼声和掌声,这是番禺区石碁镇文边村曲艺社进行垃圾分类剧目表演时的情景。文边村的粤剧传承已有近60年的历史,每逢节庆日子,村里都会搭台演出,如今,垃圾分类的时代元素融入悠扬粤韵,将保护生态的理念传唱给一代又一代人。

在文边村环卫驿站的垃圾分类宣教展厅处处可见粤剧元素。四个不同的粤剧角色对应着四个分类垃圾桶,变废为宝的工艺品展示着不同的粤剧脸谱......所有的陈列品都在阐释着“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刻道理。文边村理事会副理事劳丽娟说:“通过这样的宣传方式,可以将原本生硬的知识生动地传达给村民,大家的接受程度很高。”

经过多年的建设努力,垃圾分类的理念早已融入了以文边村为代表的广州全域的社会肌理。早在2011年,广州就施行了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构建起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架构。不过,由于当时全社会思想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法规政策不健全、终端设施配置不足等因素,垃圾分类工作更多地只停留在少数社区、街道试点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覆盖推行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未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2012年,广州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三化四分类”的垃圾分类体系,即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同时还召开了第一次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从制度建设、政策出台、管理改革、硬件设施等方面推进垃圾分类。

对于当时的广州而言,垃圾分类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一方面,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张,每天产生的垃圾量还在不断增加,那时的垃圾处理终端即便超负荷运转也很难满足对这些生活垃圾的处理;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实际工作因受到配套设施缺乏、市民分类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掣肘难以全面铺排开。

垃圾分类进校园。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过去的十年里,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2012年起,此后广州连续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动员大会,与此同时,“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万人行”“全民行动日”、垃圾分类“五进”等活动相继落地。垃圾分类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在这座有着近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中展开。

文边村是广州做好垃圾分类全民动员的一个缩影。文边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黄焕萍是该村曲艺社垃圾环保分类剧目的演员之一,她唱、做、念样样精通,剧中演绎的内容是根据村里自推行垃圾分类后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黄焕萍说,这种身边事改编的艺术形式很快获得了村民们的喜爱,通过粤剧表演,不知不觉也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传遍了村庄。自2020年广州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估以来,在5次考核评估中,文边村所在的石碁镇成为市内唯一4次获评“优+”档次的镇街。


石碁镇桥山村将舞狮文化融入垃圾分类宣教。

近年来,广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形式内容不断丰富,垃圾分类已由全社会共识向全社会行动转变,营造出凝聚社会合力的良好氛围。“垃圾分类促文明”“我分类、我文明”“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编印《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垃圾分类纳入高校选修课程,生活垃圾分类“百家讲堂”“网络大学堂”科普宣讲,讲师团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在这片沃土上持续播撒着垃圾分类的文明理念。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精细化管理
创新举措推动分类工作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广州奋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格局。2019年全市楼道撤桶,2020年建设1.8万个投放点位,2021年实施投放点提升行动和推动“两网融合”网点建设,2022年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广州正以“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进步”的格局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多年的努力,也给人居环境带来了润物细无声的改变。经过连续三年的投放点提质工程,星级投放点、精准分类示范小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居民身边。广州打造了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营造出清洁、美观、便民的投放环境。


沙面街道的投放点与景点环境融为一体。

艳阳当空,在广州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沙面岛的环岛街道上,一丛丛碧树掩映下,些许游客在这里边逛边拍照。路边一处装饰着蓝色半透明顶棚、欧式风格镂空金属网、有着整面绿植墙的“立方体”吸引了众人的眼光,有游客早已在绿植墙前摆好姿势和“立方体”合起了影。而这个精心装饰的“立方体”,是荔湾区沙面街道的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垃圾临时收运点。沙面街环卫站站长袁勇介绍:“这个投放点是我们近两年改建好的,优化后的投放点既美观又便利,居民和游客对此反响很好。”

沙面街道的投放点成为景点中的“景点”。

拉开一侧门把手进入投放点内,里面烘干机、照明灯、宣传广播、感应垃圾桶、感应洗手池、监控摄像头等设备一应俱全。由于垃圾清理及时,墙上的香氛器每隔半小时喷洒一次,配合内部风扇通风得当,投放点内竟无一丝异味。几位前来投放生活垃圾的居民交口称赞:“这里干净整洁,环境舒适,我们愿意配合做好分类投放。”

在沙面街道,类似的垃圾投放点还有十余个。如今,来沙面岛游玩的游客丝毫感受不到垃圾投放点的存在,而当地居民也可以享受着垃圾分类带来的整洁和便利。“这是‘桶点’变‘景点’的生动案例!”参观完沙面街道的垃圾投放点后,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感慨,垃圾投放点和沙面岛上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幽雅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了景点的一部分。

引导居民“看桶”“守桶”“护桶”、建成垃圾分类特色线路、建立街道+部门+区分管领导的“三抄送”机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十二步工作法”......众多精细化管理举措推动着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市民群众关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达到99.3%、参与率达到96.3%以上,实现了由“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根本性转变。

高质量发展
持续巩固垃圾分类治理新格局

随着“垃圾围城”现象一同得到破解的,还有广州的垃圾分类之困。2019年,广州市提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掀起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热潮。同年,制定印发《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修订居民家庭、机关团体分类投放指南等系列指引文件。

星级投放点。

在立法层面,近十年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办法》等办法规章相继出台,广州基本形成了法制保障、经济激励、精准指引的政策体系。

在实践层面,广州从深化源头减量和分类、优化分类收运体系两个方向持久发力,推动党政机关示范先行,在教育、医疗、酒店、快递、物业等行业实施减少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快递包装物逆向回收等重点行业领域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十二个专项行动,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加强分类收运监管,构建起以大中型转运站为核心的现代化收运体系,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组团打造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十三五”期间,广州全市居住小区完成楼道撤桶,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优化提升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1.8万个,配置了356座垃圾转运站、3501辆分类收运专用车、1487条分类运输线路,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8%,创建了600个精准分类示范小区、3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样板村。

星级投放点。

在黄埔区联和街道,这里正探索构建起垃圾分类全链条现代化治理格局。街道建设了垃圾分类宣教示范基地,日常面向居民及企业开放,已接待上万人次参观。基地内设宣教馆、果蔬酵素制作展示区、旧家具交易平台、大件家具拆解区,将垃圾收运、拆解、清运流程标准化,每月可回收废木材、废玻璃多达80吨。

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联和街道还积极推进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位于黄陂社区的“两网融合点”不仅可回收常见的10余类可回收物,还设有环卫驿站、低值资源回收功能区。一户人家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实现人脸识别投放。设备识别人脸后会自动打开投放口,站点内设智能称重,投放结束后,居民即可收到可用于获取社区服务的积分。

天河区创新城中村分类投放模式,构建“早晚高峰投、中间低谷投、流动穿梭收、商户上门收”的定时定点投放新模式;白云区实行“厨余公交”收运,分类减量效果明显;花都区推广农村厨余垃圾不出村、不出镇模式,被住建部列入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全链条提升的典型案例在广州先行先试,不断巩固这座城市的垃圾分类新格局,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