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8年9月的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普医学”),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研发和制造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创始人、董事长袁玉宇留学期间,我国再生医学产业绝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如今迈普医学成功打入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全球高端市场,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产业化,为国内患者降低医疗成本,并成功推动了国内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
●湾区时报 张成 图 受访单位提供
迈普医学实验室
自主创新
新型植入医疗器械走向世界一流
在科技部公布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中,迈普医学研发的“睿膜”是唯一一款入选的脑膜产品,也是目录中仅有的九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
“睿膜”是做什么的呢?
在人的大脑头皮与脑组织之间有一个保护层——硬脑膜。脑部手术完成后,需在缺损创面上覆盖人工硬脑膜再封闭颅骨。在迈普医学研发“睿膜”之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工硬脑膜产品材料选自动物。
而迈普医学率先提出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设计最接近于人体硬脑膜的三维仿生微观结构,既可避免动物源引起的疾病感染风险,也更利于人体自体脑膜组织的再生。这种比头发丝还细的纤维材料逐层堆积出来的“睿膜”,贴在人体脑膜的受损处,就可以诱导组织细胞黏附、爬行生长,形成新生组织。
这一产品利用创新的生物增材制造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生物增材制造装备制备而成,率先实现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在软组织修复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突破了规模化生产条件苛刻、生产效率和稳定性低等技术瓶颈,不仅补齐了行业短板,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技术创新。凭借对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带动示范作用,“睿膜”相关项目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2021年度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一等奖;2022年,“基于生物增材制造技术的人工硬脑膜的产业化”项目入选工信部首批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
作为一家专注于植入医疗器械耗材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迈普医学还发展成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的企业,多项产品为国内首创,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
艰苦逆袭
“三无”团队研发人工脑膜
“可以说我们一开始是一个‘三无团队’,在这个新领域里没资金、没资源、没经验。”袁玉宇说,技术创新的每一步几乎都要面对从“0”到“1”的难题。为了设计出最有利于人体组织再生速度的支架,他们与纤维膜的厚薄、膜孔的大小较起劲来——哪些材料的性能适合人体?研发的设备又到哪里找?
迈普医学的技术研发团队日日夜夜从庞大的材料库中不断筛选。最终,他们锁定了两三种材料。经过无数次的修正、实验,他们终于确定了理想的人工合成材料,找到了最优的结构设计,但产业化仍考验着迈普医学这家年轻的企业——市面上没有量产化的生产设备,需要自己重新设计。
“受制于工艺性能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大概有两三个月时间,我们连一片产品都生产不出来。”迈普医学研发中心研发部总监邓坤学说,在最困难时,研发团队需要同时解决40多项问题,而且因为产品还未能上市销售,团队还面临“钱袋子”的短缺。
生存问题成为了这家创新企业的头等大事!
继2009年11月给企业送来“广州开发区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项目的50万元资助之后,2011年8月,在迈普医学发展最艰难的时候,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再次送来了每期200万元、分三期拨付,共600万元的“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相关项目启动资金。在这项名为“新型人体组织再生修复技术”的项目中,迈普医学在技术平台上进行了生物増材制造、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为后续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企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当2016年5月“新型人体组织再生修复技术”项目完成时,迈普医学已成功开发出了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可吸收硬人工硬脑(脊)膜补片,这是全球首个实现了生物増材制造产业化的人工硬脑膜产品,被临床医生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自体、修复效果最理想的人工硬脑(脊)膜。迈普医学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埋首研发
汇聚多领域人才勇闯“无人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来源则是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带来的智力资源,这在迈普医学快速成长的故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在迈普医学成立之时,生物3D打印的发展思路已有国外企业涉足,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发展道路和技术路线仍是“荒凉之地”,等待着生物学、材料学、信息化技术等领域的跨学科科研工作者去开拓。迈普医学项目经理刘利彪正是其中一员。
2016年,还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利彪来到迈普医学实习,一下子就被企业干事创业、专注创新的氛围给吸引,毕业后就加入了迈普医学的科研团队,参与生物3D打印设备及其他技术项目的研发。而这一设备在当时国内完全没有相匹配的产业链条。研发期间,刘利彪作为团队成员经历了“手搓”3D打印机的全过程:从理论验证到工业设计,从零件生产到安装测试,每向前走一步都需要经过大量试错。
“当时3D打印机还没有相应的市场销售,而前沿研发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刘利彪说,正是黄埔区科学技术局(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2017年7月给予企业的科技项目“面向非均质复杂打印的新型生物3D打印装备的开发”支撑公司团队继续这项技术的研究,并最终实现了产业化、商用化。“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用税收和产品再回馈给政府部门和社会,我就觉得这个模式真的是很好,做到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双赢!”
如今,刘利彪已主导开发出3款组织修复植入医疗器械,且进入产业转化阶段。包括国内首款自动喷涂可吸收医用胶产品,极大地提高胶体喷涂均匀度,提升雾化效率;开发的颅骨修复、固定产品已提交注册申请。
在迈普医学参与颅颌面修补系统等组织修复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的项目经理张馨之则点赞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办事效率。
作为境外引进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外籍高层次人才,张馨之在生物材料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研究开发经验,曾五次在国际大会上介绍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当她按照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政策申请相关政策支持时,该区的办事效率刷新了她的认知。“按照给出的提示,在一个窗口就能全部搞定。而且兑现非常快,让我能专心搞研发。”
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为迈普医学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2011年“睿膜”拿到欧盟CE注册证(制造商或申请人开放欧洲市场的许可证书),到2014年全球首例“睿膜”在英国剑桥大学医院成功应用,再到2022年迈普医学的国际市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床应用超35万例……年轻的迈普医学作为行业新秀,在由欧美龙头企业占据的全球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面对面
“这里就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对话迈普医学创始人、董事长袁玉宇
袁玉宇
湾区时报:黄埔区正在积极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从迈普医学的发展中是否可以看到政府部门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而办大事的助推作用?
袁玉宇:在我们研发出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之前,这一产品全球只有一家企业能做。如果没有这个产品的供应,开颅手术、外科手术的出血量会大大提升,手术水平会大大倒退。
而这一类的产品通常整体体量不大,都是一些细分领域、垂直领域乃至全新领域,主要由中小企业去做,说“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办的就是这些大事。
这其中,政府部门对全新领域、全新技术的包容特别重要。比如迈普医学刚开始做细胞打印、生物3D打印研究,没有先例。而黄埔区政府愿意给予扶持,并宽容我们在技术研发中的挫折和失败。现在我们由人工硬脑膜一个方向,发展到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等四个方向,能办更多大事。
湾区时报:黄埔区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人才10条”等政策,对迈普医学吸引人才起到了什么效果?
袁玉宇:黄埔区的人才政策是“资金+项目+产业”的综合扶持,让真正的好技术能快速产业化,对人才而言,这里就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同时,黄埔区的人才服务又有非常多的细致内容。比如说“上管老下管小”,我父母生日,就会把蛋糕送到家里。老人家非常骄傲地和亲戚朋友一起庆祝生日,对我来说也很欣慰。这样的软环节就能让科研人员在技术攻关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我从一回国就和广州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打交道,现在企业发展了,继续引进各领域的高端人才,还是要和该服务中心打交道。他们服务特别好,就像我的“娘家”一样。
■ 采访手记
上市后继续办更大的事
在发展的早期,黄埔区的人才项目支持政策为没有盈利,并需要进行高额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雪中送炭”,让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在不久之后,成为“能办大事”的中小企业,迈普医学就是很好的代表。
迈普医学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不仅研发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系统等植入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还开发出多个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向口腔科、普通外科等领域拓展;迈普医学按照创业板第二套上市标准成功上市,高成长性创新企业走上舞台,这将大大鼓励同类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而在成为广州市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分链主企业之后,迈普医学推动了更多海内外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转化。
对于迈普医学而言,上市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以上市企业作为创新大平台,发挥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支持更多科技工作者变成科技型企业家,将成为迈普医学要办的另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