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色的皮,饱满得即将溢上来的肉馅,方形的竹笼里,一粒粒烧卖的鲜香随着腾腾热气往上冒,还没来得及咬一口,就足够诱人了。干蒸烧卖与虾饺、叉烧包和蛋挞合称为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深受广州人喜爱。
近日,广式烧卖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传承着这一制作技艺的是“80后”的戴文青。2014年起,他在广州开设了包道,主营外带点心,将茶楼酒肆的点心搬到了小门店,“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早上六点就去茶楼等位叹茶,但我也希望让他们吃到美味的广式点心。”
作为非遗传承人,入选市级非遗后,戴文青感觉责任更重了。在他看来,传承非遗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要让这些经历了数代人的传统美味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符合新时代的饮食习惯。
肥三瘦七是爽嫩多汁的秘诀
精心挑选鲜猪胴体,用2-4℃的水清洗、降温,要控制馅料到了制作前端的整体温度在15℃左右,品质才不容易变差,之后切粒,腌制,加入香菇、生粉一起搅拌至起胶,调味,再用准备好的皮包好,放至罗竹笼上蒸熟。
制作一粒烧卖,馅料的肥瘦比例很关键。在戴文青看来,肥三瘦七是黄金比例,“这样制出的馅料不会让人吃得太饱,爽嫩之余还含有丰腴的汁水。”
2000年左右,戴文青来到广州从事餐饮业。2008年,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拜得国家特一级点心师董珩为师,学习点心制作。2014年,他聚焦到做广式点心。彼时,戴文青观察到,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坐在茶楼叹茶吃点心,但是广式点心又是很多人都爱吃的,“我想能不能一件件带走,在路上就能吃呢?”瞄准商机,戴文青和朋友合伙开设了包道,主营外带广式点心。
最初的店在一家只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屋子内,前店后厨。后来,店铺逐渐扩大,到了2014年年底,已经开设了工厂,统一标准化生产原料,再供给门店。如今,全国各地,包道开设了数百家门店。
品尝点心的同时了解广府饮食文化
戴文青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学制作点心。他观察到,北方的烧卖和南方的烧卖虽然在普通话上是同音,但是口味完全不同。“北方的馅料以糯米为主,豉油色很重;而广式的馅料以猪肉为主,颜色相对较浅。”
边拜师学艺,边了解点心的历史。戴文青说,干蒸烧卖源于中国北方的稍麦。在元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书上关于“稍麦”的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到了清代,烧卖的做法从北方逐渐传播至南方,《扬州画舫录》、施鸿保《闽杂记》等均有相关记载。
20世纪初,烧卖传入广州,广州人将其改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点心。1928年,当时茗缘茶室刊登在《珠江》杂志的一则广告,列出茶室的星期美点,上面列有多款烧卖。
2020年,广式烧卖制作技艺列入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戴文青成了传承人。为了推广点心,他推动组建了“广式点心学院”,形成规范系统的培训模式,邀请粤式点心大师担任顾问,每年还举办“门店精英烧卖制作大赛”“百年技艺传承亲子学堂”等活动。
此外,他与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合作举办了“广府饮食知多D——广式点心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把广式点心带进校园;编著了《广式点心好好味》非遗教学读本,以“寻根”“美食”“烹饪”“传承”四个篇章记录、展现了广府点心文化。戴文青希望在品尝的同时,食客还能知道食物的来源,了解广府的饮食文化。
既要传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而作为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戴文青对非遗有自己的理解,“很多人觉得非遗就是旧,而我理解的非遗是将传统的东西传承下来,也要与时俱进。”
具体到传承烧卖制作上,戴文青创新推出了很多口味的烧卖,在公司的研发端已经研发了十几种口味的烧卖,推出市面的有黑松露干蒸烧卖、马苏里拉烧卖、虫草花烧卖、藤椒味的鱼肉烧卖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的饮食需求是果腹,而随着物资越来越丰富,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是精致。”
在研发马苏里拉烧卖时,研发团队都觉得这样中西结合的味道会不会很难被大众接受。不过,在产品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年轻顾客的欢迎,戴文青又觉得研发新产品的思路是对的。
戴文青认为,传统的食物历经几代人的验证,老味道当然是好的,但是形式一定要变化。接下来,他有个想法,“现在的烧卖普通规格都是25克/粒,有时一口是吃不完的,我计划尝试用更精致的设备改小烧卖的尺寸,让客人能一口一只,吃完也不会觉得太饱,还能多吃几款点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何钻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