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草河村,只见小桥流水,河清岸绿,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窗明几净的房前屋后,优美宜居的农家小院,一处处小花园、小菜园、小游园,景色宜人。昔日的旧粮仓、油厂、农村信用社等老建筑外墙涂上了鲜艳的颜色,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桥南街坚持党建引领,以“绣花功夫”活化保护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老旧建筑,合力推动草河村在建设美丽的“岭南水乡、都市绿洲”中实现乡村振兴。
桥南街全面梳理村内老旧建筑和历史文化,向村民采集“村庄记忆”,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思路,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格局结构,对草河二街具有50年代风貌的旧建筑进行活化改造,将草河粮仓活化成为草河村粮仓文化馆,设置农耕文化厅、水乡文化厅与粮仓文化厅三大部分。
在草河村粮仓文化馆,记者看到,馆内陈列的草帽、蓑衣、箩筐、扁担、水车、铁铲、稻谷脱壳风车、运土车、犁杖等农耕用具,与旧时候通过船艇运载粮食交公粮的图绘相呼应,重现“颗粒归仓”情景,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将人们带进时光的流转长廊,聆听草河农耕文明的足音。这些农耕用具均由村民捐赠。
过去粮仓装的是看得见的粮食,现在则装着看不见的“精神食粮”。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为草河村民“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场所之一。凝聚历史,留住乡愁。展馆以立足农业生产主要方式,挖掘和展现草河村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让后人了解传统农业和文明礼仪,记住乡愁。
“这里每一个物件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值得我们品味和回顾。”村民滔叔告诉记者,馆内陈列的农业生产用具他都曾经亲身接触、使用过,再看到它们,滔叔心里有一种止不住的亲切感,“看到这些藏品,我心里真的特别高兴,高兴于能有这样一个场所供我们这些老人回忆曾经的时光,高兴于我们的子孙后辈还能有这样一个场所去品味感受过去的,悠久的历史文明。”75岁的何伯站在文化馆前触景生情,他说:“看着这些农具一下就将自己拉回到了那个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文化馆留住了乡土记忆,也留住了我们的根,它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拼搏上进。”
“建立草河村粮仓文化馆,通过还原农耕生活场景,展示古老农耕工具,真正让人们体验到农耕时代的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草河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正唤醒着年轻一代关于农耕文明的记忆。馆内翔实的农耕文物展示也为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农业发展进程,了解传统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另外,草河村粮仓文化馆周边的农村信用社、油厂、卫生站等旧建筑也同时被修复,成片留住记忆乡愁。
草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番禺区将大力支持草河村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同时充分利用草河村地域优势,引导花卉产业提档升级,引进先进的花卉种植技术及花卉品种,形成广州地区最具影响力花卉产业园。鼓励企业推出季节时花,打造高品质花卉品种展示推广平台,由花卉布景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景观,形成童话般的花卉小镇,使其成为乡村游的亮丽名片,助力草河村乡村振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蒋蕾蕾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蒋蕾蕾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谢展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